文|隔雾
编辑|隔雾
前言
今年第三季度的全球汽车市场,当特斯拉宣布其全球交付量达到了创纪录的约49.7万辆时,来自中国的比亚迪,仅纯电动车型的销量就飙升至约58.2万辆。
这意味着,比亚迪不仅赢了,而且是以超过8.5万辆的巨大优势,将曾经的王者甩在了身后,从2024年第四季度算起,这已经是比亚迪连续第四个季度在纯电销量上压过特斯拉一头。
到底是什么让比亚迪这匹黑马横空出世?
高端打法不香了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到今年前九个月,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已经累计突破326万辆大关,其中纯电动车贡献了将近一半,达到了惊人的160.6万辆。
反观特斯拉,其同期的全球交付量,相比去年反而出现了约5.9%的下滑,一增一减之间,比亚迪在纯电赛道上已经领先了近40万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特斯拉几乎就是电动车的代名词,它为整个行业定义了一种成功范式:靠顶尖的技术和无与伦比的品牌光环,走高端路线,攫取高额利润。
然而,今年的财报却揭示了这个模式的脆弱性。
尽管特斯拉在第三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12%,达到了281亿美元,甚至超出了华尔街的预期,但光鲜的营收数字下,却是利润的断崖式下滑。
其净利润同比缩水了近40%,仅剩下13.7亿美元,归母净利率更是跌到了令人不安的4.9%。这就像一个外表强壮的巨人,内里却开始出现虚弱的迹象。
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特斯拉的销量同比下滑超过10%,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为了稳住阵脚,特斯拉甚至不得不推出像六座版ModelY这样的车型来刺激一下市场,但这更像是一种战术上的临时补救,而非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与此同时,比亚迪却在走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它没有执着于单一的高端市场,而是用一张从10万元级别的海豚,到30万元级别的汉系列这样无缝衔接的产品网,覆盖了最广大的消费群体。
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双线并进的策略,灵活地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这种“规模普惠”的打法,其威力在市场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不仅仅是在中国本土大杀四方,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
卷续航不如卷安全
如果说市场策略的转变是比亚迪掀起的第一波浪潮,那么技术路线的颠覆,则是其重塑行业格局的第二把利剑。
曾几何时,电动车行业的军备竞赛,焦点始终围绕在特斯拉擅长的领域:续航里程有多长,百公里加速有多快。
但现在,一个更根本、也更直击人心的问题被摆上了台面:你这车,到底安不安全?比亚迪用它的刀片电池,给出了一个让整个行业都为之侧目的答案。
就在今年,这项技术提前通过了将于2026年才正式实施的中国新国标GB38031—2025的全部测试。
这个新国标被业内人士称为“史上最严”的动力电池安全标准,里面增加了很多极端甚至变态的测试项目,比如模拟车辆在路上可能遇到的底部撞击,以及在快速充电循环后的安全性能考验。
在最关键、也是最能体现电池本质安全的针刺穿透测试中,刀片电池做到了无明火、无烟、无爆炸的惊人表现。
甚至,在被一台50吨重的卡车碾压过后,这块电池依然可以正常工作。
这种近乎偏执的安全追求,正在为整个行业树立一个全新的、以安全为基石的技术标杆。
这并非某个单一技术的偶然突破。翻开两家公司的专利库,我们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事实。
截至今年,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持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总数已经超过3.2万项,其中,直接和电池技术相关的专利就多达9847项。
作为对比,特斯拉在同一领域的专利数量是7629项。
当一家企业不仅能造出安全的产品,更能通过深厚的技术积累去推动和引领“什么才是安全”的行业标准时,它的角色就已经从一个游戏参与者,悄然转变成了规则的制定者。
出海不是卖车那么简单
全球化的棋局,下法也完全不同了。特斯拉的全球化,更像是一场“产品空降”: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力和标准化的产品,直接进入各个国家市场。
上海的超级工厂就是这个模式的核心支点,第三季度就为全球贡献了近17万辆的产能。
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当面对更懂本土市场的竞争对手时,它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仅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在欧洲,战况同样不容乐观。
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五大核心汽车市场,比亚迪的销量数据已经实现了对特斯拉的反超。
尤其是在德国这个汽车工业的心脏地带,比亚迪的销量同比增幅高达惊人的824%。在西班牙,其销量规模甚至是特斯拉的三倍。
而在法国,它更是首次实现了对特斯拉的超越。海外市场的捷报频传,今年5月,比亚迪的海外月度销量已接近9万辆,同比增幅超过133%。
比亚迪的全球化,走的是一条更深、更重的“生态植入”之路。它不是简单地把车卖到海外,而是在那里扎下根来。
在巴西,比亚迪投资建立了生产制造基地,公司的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就是在这里下线的。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巴西总统卢拉亲自成为了比亚迪车主,这无疑是其本土化策略成功的最佳背书。
在欧洲,比亚迪则选择在匈牙利设厂,以此为据点辐射整个欧盟市场,这种生产本土化的策略,不仅能降低成本、规避风险,更能深度融入当地经济和社会。
更令人震惊的是,比亚迪的全球化已经从“卖产品”升级到了“卖技术”,它已经正式向国际汽车巨头Stellantis集团授权其引以为傲的DM-i混合动力技术。
这意味着,比亚迪不仅在定义自己的产品,更在输出自己的技术标准,让曾经的巨头也成为其技术生态的一部分。这才是“生态植入”的最高境界。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