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车抵贷市场迎来线上化爆发期,形成了多元化参与主体共同推动的行业格局。从参与阵营来看,既有支付宝、京东金融等互联网巨头,中国联通、翼支付等国企系平台,也涵盖神州租车、汽车之家等汽车垂直领域玩家,以及建设银行、平安银行等金融机构自有渠道。
更值得关注的是,游戏、交通运维APP、物业小程序等中小流量方也纷纷入局,目前已有上千个APP已开通相关服务入口,推动车抵贷从传统线下模式加速向线上迁移。
市场规模的增长预期印证了这一趋势的强劲动力。据多家权威机构预测,中国汽车抵押贷款行业市场规模将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23年的约1.2万亿元攀升至2030年的2.8万亿元,2025-2030年将成为关键增长周期。
监管层的明确引导为车抵贷线上化提供了根本保障。
近年来,金融数字化转型成为监管重点方向,持续鼓励金融机构以科技手段优化服务。其中,金融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发布的《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系统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在此背景下,消费金融关键业务环节的线上化条件逐步成熟,车辆抵押作为重要场景自然受益。公安交管部门主导的线上抵押登记服务已在多省落地,这说明车辆抵押线上化服务模式已在政策层面获得支持,并进入试点推广阶段,大幅降低了业务办理的地域限制和时间成本。
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则为车抵贷线上化提供了核心支撑。以往办理车辆抵押登记,车主必须携带产权证明跑车管所现场办理,若涉及跨区域业务还需多次往返奔波。随着技术不断更新、行业生态越发完善,抵押、车务、审批等核心环节具备线上化落地条件,为大规模推广提供了基础条件。
传统线下车抵贷机构在获客、运营、盈利三大核心层面遭遇全面冲击。
线下机构长期依赖门店自然引流和中介合作,不仅获客成本高企,还受地域限制导致客群覆盖面狭窄。而线上平台凭借互联网流量红利和场景化营销,快速抢占下沉市场及年轻客群,使得线下机构陷入“获客难、获客贵”的恶性循环,生存空间持续被挤压。
传统模式下,客户需多次到店提交纸质资料、配合人工验车、现场面签,全程耗时久、体验差。线上平台则通过全流程数字化改造,实现资料上传、电子面签、智能评估等环节全部线上化,这种便捷性优势彻底放大了线下机构的运营短板。
线上平台依托规模化运营和数字化降本优势,能够推出更低利率的产品,直接倒逼线下机构被动降息,原本依赖利差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同时,线下机构不仅需承担门店租金等固定成本,还面临获客成本压力。相比之下,线上平台通过精准流量运营,能以更低成本获取车抵贷潜客线索,而线下机构则需在成本管控与数字化转型中寻求突破,否则将面临更大生存压力。
车抵贷线上化覆盖评估、风控、抵押登记、资金供给、贷后处置等全链条环节,需跨行业主体线上线下联动形成合力。例如,中游金融机构需联动流量平台与担保公司,既高效解决获客难题,又通过增信机制缓释风险。
在这些关键环节中,车辆评估作为贷前风控的核心环节,其线上化转型深度直接关乎全链条风险管控水平与运转效率,这并非人工验车的简单“平移”,而是依托智能模型实现车况检测、残值测算与风险评估的一体化闭环,通过技术赋能破解线下模式的固有痛点。作为首创车辆线上评估模式的代表,车e估深扎车抵贷线上化业务多年,其突破地域限制的线上评估服务早已成为行业推进线上化进程的关键支撑。车e估核心价值并非单纯实现评估线上化,更在于通过专业服务为车抵贷业务精准规避多重核心风险。通过车辆多维数据,结合市场行情动态与智能估值模型,实现“一车一况”精准评估,为金融机构提供贴合市场价格的贷前评估依据,从源头降低因估值偏差引发的业务风险。
跨地域展业的政策限制、贷后处置的线上化也是车抵贷业务实现全面线上化难以规避的难题。车抵贷业务长期依赖融资担保公司提供增信服务,而今年多地出台关于“融担业务需在注册地开展”的新规无疑加大了车抵贷业务线上规模化的难度。贷后处置的线上化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抵押登记的线上办理,但一旦出现借款人违约,车辆查封、扣押、拍卖等后续流程仍然高度依赖线下机构配合。部分地区的司法系统与线上不良资产处置平台的数据互通尚未打通,违约车辆处置周期延长、变现效率降低,不仅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也削弱了线上车抵贷业务的风险缓释能力。
总体而言,车抵贷赛道兼具“市场增量可观、资产质量优质、利润空间充足”等优势,是当前金融领域的优质布局方向,但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行业各方共同破解线上化进程中的各类难题。此外,下沉市场的增信困境、传统线下机构的融合转型压力等,都是摆在行业面前的现实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