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季度汽车行业呈现总量向好、个体分化的鲜明特征。中汽协数据显示,9月汽车产销首次双超300万辆,前三季度新能源车渗透率攀升至46.1%,9月更是以53%的批发渗透率创下历史新高。但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车企业绩差距持续拉大,头部自主车企净利润同比增幅普遍超50%,而部分合资品牌陷入亏损泥潭,行业洗牌进入深水区。
从核心财务指标看,营收前十的新能源相关企业中,整车与核心零部件企业占据8席,印证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盈利韧性,不过毛利率分化显著,赛力斯凭借高端车型拉动毛利率升至28.9%,广汽集团却因燃油车萎缩录得-2.166%的负毛利率,折射出转型速度直接决定盈利成色。
车企多维路径打开盈利空间
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爆发成为三季度最大惊喜,比亚迪前三季度海外销量超55万辆,同比暴涨130%,新加坡市场登顶全品牌销量榜首,英国市场增速更是高达620%,海外营收占比已提升至22.5%。其成功得益于技术输出+本地化生产双轮驱动,在巴西、泰国等112个国家实现市占率领先,第五代DM混动技术更推动海外车型毛利率稳定在20%以上。国际车企同样受益于区域市场发力,Stellantis集团三季度全球出货量130万辆,同比增长13%,北美区单季增量达10.4万辆,同比飙升35%,Ram1500车型的本土化交付成为关键支撑,这印证了全球化布局+区域深耕已成为车企突破增长瓶颈的核心策略。
自主品牌新能源转型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提升,吉利三季度新能源销量占比首次突破51.6%,实现油电对半的历史性跨越,领克、极氪高端车型持续走量,推动单车均价提升18%;赛力斯更凭借华为赋能的问界系列,上半年交付近10万辆,将净利润同比拉升81%,验证了技术合作+高端突破的转型有效性。商用车领域则呈现政策驱动型增长,在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下,三季度大中型客车销量同比增长19%,创近4年单季新高,新能源客车增速达22%;重卡市场9月销量10.5万辆,同比激增82%,前三季度累计销量突破82万辆,福田汽车等企业海外销量7.85万辆,内外双轮驱动效应显著。
储能成为车企对冲行业波动的新利器,特斯拉三季度储能装机量达12.5GWh,同比暴涨81%,营收34.15亿美元,占总营收比重升至12.2%,毛利率更是高达31.42%,远超整车业务盈利水平,其Megablock一体化储能方案通过集成自研变压器,将建设成本降低40%,安装速度提升23%,展现技术降本的核心竞争力。宁德时代同样交出亮眼答卷,三季度营收超1041亿元,净利润增长41%,储能业务占比已达20%,济宁、宜春基地扩产计划显示,2026年仅山东基地就将新增100GWh储能产能,储能与整车业务的协同效应,正在重塑车企的盈利结构。
转型滞后与战略摇摆的代价
传统合资品牌普遍面临新能源转型慢于市场节奏的困境,广汽集团三季度净利润亏损25.4亿元,利润奶牛广汽本田销量同比下滑25.6%,自主品牌埃安也受价格战冲击,销量下降13.9%;奔驰在华销量暴跌27%,虽纯电车型增长9%,但无力填补燃油车萎缩的缺口,反映出燃油车依赖症的致命性。转型滞后的核心原因在于战略摇摆,部分合资企业既想维持燃油车短期利润,又不愿加大新能源研发投入,数据显示,大众等传统巨头研发投入虽高(大众年研发费用2.26万亿日元),但新能源研发占比不足30%,而比亚迪等自主车企新能源研发投入占比超60%,差距持续扩大。
上半年的价格战余波仍在侵蚀行业利润,广汽集团负毛利率的背后,是新能源车型为抢市场份额大幅让利;即使是头部企业,比亚迪二季度也曾因价格调整出现利润波动,直至三季度靠海外高毛利市场才实现反弹。乘联会数据显示,三季度行业平均折扣率虽从6月的20.4%回落至18.5%,但豪华品牌折扣率仍高达26%,隐性优惠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过度依赖本土市场的车企在三季度承受更大压力,广汽、东风等企业海外营收占比不足10%,在国内价格战常态化背景下,缺乏缓冲地带;反观上汽集团,虽短期面临转型压力,但凭借多年海外布局,计划三年内实现新能源出口百万辆,为长期增长储备动能;宝马集团前三季度新能源车销量47万辆,占比26.1%,但过度依赖欧洲市场,Q3纯电增速明显放缓。
分化时代的生存法则
比亚迪的海外经验显示,车企需避免广撒网模式,应聚焦重点区域实现突破,建议采用技术适配+本地化生产策略,在东南亚布局右舵车型工厂,针对欧洲市场强化续航与智能驾驶配置,在南美推出耐高湿高温的电池技术,同时借鉴Stellantis经验,通过区域供应链整合(如北美区Ram车型本地化)降低关税成本,目标将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25%以上。
合资品牌需摒弃燃油车输血新能源的短视思维,参考吉利高端化+平台化路径,一方面加快MEB、e-TNGA等纯电平台产能释放,确保新能源车型年投放量不低于3款;另一方面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如上汽与华为联合打造尚界品牌)弥补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短板,将新能源车型毛利率稳定在20%以上。
储能业务的高盈利性已形成行业共识,建议车企分三阶段推进,短期与储能企业共建电池回收网络,降低原材料成本;中期依托整车电池技术积累,推出户用储能产品(参考特斯拉Powerwall租赁模式);长期布局大型储能项目,如宁德时代在山东的100GWh基地建设,形成整车销售+储能服务的双收入结构。
百姓评车
2025年三季度财报清晰揭示,汽车行业已从规模竞争全面进入价值竞争时代。那些抓住海外布局、新能源价值升级、储能协同三大核心的车企,正在打开新的增长空间;而固守燃油车优势、依赖单一市场、缺乏技术定力的企业,正加速被边缘化。
对所有车企而言,三季度的分化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新能源车购置税抵免退坡、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双重背景下,唯有以技术为锚、以全球为疆、以生态为翼,才能在行业重构中占据主动。真正的竞争力,从不是守着过去的优势苟活,而是敢对存量业务动刀、对新赛道下注的破局勇气。毕竟,在行业重构的浪潮里,跟不上节奏的企业,终将成为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