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ChatGPT刚出来那会儿,我身边做AI的朋友天天讨论“咱们离OpenAI到底有多远”。
有人说两三个月就能追上,也有人觉得得两三年,那时候整个行业都透着股“追赶”的紧迫感。
谁能想到,才过不到两年,这话题就没人提了,现在是国外同行反过来关注“中国AI又出了啥新东西”。
就说今年DeepSeek上线那事儿,才20天全球日活跃用户就破了3000万,还登顶了140个国家和地区的应用市场,这增速在生成式AI里真是头一回见。
不光是单个产品火,整个行业都在往上走,之前看数据,咱们国家的大模型数量都到1509个了,占全球总量的四成还多,中国AI早不是单点冒头,而是集群式地往上冲。
2023年春节我印象特别深,有个在科技大厂做AI的哥们说,他们整个假期没休息一天,全员围着电脑赶大模型。
那时候行业里全是这股劲儿,几乎每周都有新的大模型发布,后来大家叫的“大模型六小虎”,就是那段时间冒出来的。
一开始我还担心这么赶进度会不会“萝卜快了不洗泥”,但2024年就看出效果了,AI开始落地到咱们生活里,手机上的智能助手、办公软件里的AI功能,慢慢都成了常态。
到2025年更猛,除了DeepSeek爆火,国内用国产算力的大模型厂商也越来越多,不再盯着国外的芯片卡脖子。
企业数量也能说明问题,2020年的时候中国AI企业才1454家,今年9月就超过5300家了,全球占比15%。
本来想觉得只是数量多,后来发现这些企业覆盖了从基础底座、模型框架到行业应用的全链条,不是零散的小公司,而是真的形成了生态。
工信部还说,咱们已经培育了400多家AI领域的“小巨人”企业,2024年整个AI产业规模破了7000亿元,年年都保持20%以上的增长,这节奏确实稳。
光有规模还不够,技术硬实力才是底气。
之前看《2023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里面说中国AI顶会顶刊的作者数量,从2018年的328人涨到2022年的1674人,现在顶会论文占比都36.7%了,比美国还高不少。
专利更不用说,截至今年4月,中国AI专利申请量有157.6万件,占全球38.58%,妥妥的全球第一。
最让我觉得提气的是开源领域,全球最大的AI开源社区HuggingFace今年7月的榜单,前十的开源大模型里中国占了九席,智谱的GLM-4.5发布才10小时就冲到了第二。
还有DeepSeek-R1推理模型,研究论文直接登上了Nature封面,这可是中国大模型第一次上这个顶刊,而且是全球首个经过完整同行评审的主流大语言模型研究,相当于国际科学界给咱们的技术投了认可票。
之前我觉得开源可能只是“赚吆喝”,后来发现不是这样。
开源降低了行业用AI的门槛,不光国内企业能用,国外开发者也来参与优化,反过来还倒逼国产算力的适配,毕竟模型开源了,得有能跑起来的国产硬件才行。
这种“开源生态+算力突破”的正向循环,现在看真是走对了路。
AI不只是在实验室里厉害,还真能帮到各行各业。
农业上有个丰登育种大模型,能辅助发现没被报道过的作物基因功能,现在全球超100个育种单位都在试用,育种周期都缩短了不少;医院里也有AI帮忙,联影智能的放疗AI系统、北京儿童医院的诊疗AI,都在帮医生提高效率;工厂更不用说,现在超3.5万家基础级智能工厂,不少都能“黑灯运营”,不用人盯着也能正常生产。
就连电商卖家都靠AI赚钱了,我刷到过一个新闻,有卖家让AI分析市场趋势,自动生成新品设计,今年一款AI设计的丑拖鞋还卖到了海外,折合人民币上千块。
不同行业用AI的思路不一样,制造业想降本增效,医疗想更精准安全,农业想突破资源约束,这种“因地制宜”的落地方式,比一刀切的推广管用多了。
至于未来,国务院都规划好了,到2027年AI应用普及率要超70%,十年后咱们就全面进入智能经济阶段。
联想的杨元庆提了个“人工智能双胞胎”的想法,说未来智能终端会围绕人形成体系;荣耀还在研发“RobotPhone”,想让手机变成有AI大脑的机器人。
具身智能今年更是火,10月就有两笔亿元级合作,智元机器人要给龙旗科技供近千台机器人,原力无限也和华文旅签了2.6亿的单,看来工厂、景区这些场景会先用上。
李开复说现在是AI2.0从概念到落地的关键时刻,强推理大模型会催生出“智能体”,帮各行各业找新增长点。
不过我觉得,未来AI不光要技术厉害,还得懂人,就像傅利叶的顾捷说的,机器人得理解语言、行为甚至情绪,能有温度地互动,不然再厉害的技术,用着也没劲儿。
中国AI这两年真的跳出了“追赶”的圈子,从技术、产业到应用,都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接下来能不能稳住,关键看能不能持续突破核心技术,还有怎么平衡创新和伦理,让AI真的服务于人。
不管怎么说,从之前讨论“差多远”到现在成为全球智能创新的核心力量,这步棋咱们走得挺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