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二手车,最怕的就是遇到“坑”。有些人觉得买到问题车只能自认倒霉,但其实不然!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如果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退一赔三”。
那么,在二手车交易中,哪些行为属于“欺诈”呢?并非所有车辆瑕疵都能适用,但以下5类行为,一旦坐实,你完全有底气直接主张“一赔三”!
第一类:核心事故车谎称“原版原漆”
这是最常见、也最典型的“退一赔三”情形。
什么样的车算“核心事故车”?
车辆结构受损: 比如前后纵梁、底盘大梁、A/B/C柱等承载车身核心结构的部分,经过切割、焊接或严重修复。这些部位相当于车辆的“骨架”,一旦损伤,会严重影响安全。
安全性能严重受损: 因重大撞击导致安全气囊、安全带等被动安全系统弹出/锁死并更换。
车商如何欺诈?
明确告知你“无重大事故、车身结构无损伤”。
在合同中标明“保证无结构性损伤”。
隐瞒真实车况,出具虚假的检测报告。
维权关键: 提供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报告,证明车辆核心结构件存在不可逆的修复痕迹。
第二类:泡水车、火烧车“洗白”销售
泡水车和火烧车属于“特殊事故车”,其隐患比普通事故车更大,是绝对不能触碰的雷区。
潜在危害:
泡水车: 电路系统腐蚀短路、ECU故障、车身金属件锈蚀、内饰霉变,安全隐患随时可能爆发。
火烧车: 金属强度下降、线路塑料件老化,极易引发自燃。
车商如何欺诈?
对车辆的泡水、火烧历史绝口不提,或直接否认。
通过深度清洗、翻新、更换内饰等手段进行“精装修”,掩盖痕迹。
维权关键: 同样依赖专业的检测。例如,泡水车在座椅导轨、点烟器、线束接口等角落会留有难以彻底清除的锈迹和泥沙;火烧车则有特殊的金属颜色变化和替换线束的痕迹。
第三类:恶意调低里程表(调表车)
调表在二手车行业几乎成了“潜规则”,但并非所有调表都能“一赔三”。
什么样的调表构成“欺诈”?
调表幅度巨大: 例如将20万公里的车调成8万公里,严重影响了你对车辆磨损状况和剩余使用寿命的判断。
与承诺严重不符: 车商明确承诺“实表X万公里”,并以此作为卖点和定价依据。
车商如何欺诈?
直接在仪表盘上动手脚。
在销售时口头或书面承诺“保证实表”。
维权关键: 收集4S店保养记录、保险公司记录、维修厂历史数据、量程异常分析等(可在手机上先查询,如粒查车、星讯查车、任务侠查车等小程序,5分钟即可查询相关报告),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真实里程与表显里程差异巨大。
第四类:隐瞒车辆真实身份(身份欺诈)
这关乎车辆的“合法身份”,直接影响所有权和后续使用。
具体行为包括:
营运车当非营运车卖: 曾经的出租车、网约车,使用强度极大,却冒充私家车销售。
抵押车未解除抵押状态销售: 导致你无法正常办理过户,车款可能打水漂。
拼装车、走私车冒充合法车辆。
车商如何欺诈?
在行驶证、登记证上做手脚或提供虚假信息。
故意隐瞒车辆的抵押、营运历史。
维权关键: 通过车管所查询车辆档案,核实车辆性质、状态是否与车商描述一致。
第五类:核心部件“偷梁换柱”并隐瞒
这指的是对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进行重大维修或更换,且未告知。
什么是“核心部件”?
发动机、变速箱(汽车三大件之二)。
什么情况构成欺诈?
车辆发生过“发动机大修”、“变速箱更换”等重大维修,但车商声称“发动机、变速箱巅峰状态,一颗螺丝未动”。
更换的不是原厂件,而是拆车件或副厂件,并隐瞒这一事实。
维权关键: 专业的底盘和机舱检测可以发现发动机/变速箱的吊装、拆卸痕迹。维修记录是铁证。
维权行动指南:发现欺诈后怎么做?
固定证据: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保存好聊天记录、销售合同、宣传单页。对销售人员的承诺进行录音。合同上要求车商明确写下“保证无重大事故、无泡水、无火烧、实表”等承诺。
第三方检测: 立即寻找具备司法鉴定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测,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鉴定报告。
先行协商: 带着铁证与车商协商,明确提出“退一赔三”的诉求。
法律途径: 如果协商不成,果断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将检测报告、合同、录音等所有证据一并提交。
最后提醒: “退一赔三”保护的是因“欺诈”行为而权益受损的消费者。证据链越完整,胜诉的几率就越大。购买二手车时,选择正规平台、签订权责清晰的合同、并主动寻求第三方检测,是避免踩坑的最佳前置方案。
祝您购车顺利,用车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