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港股早盘,小米集团的股价突然来了波大跳水,一度跌超4%跌到43.88港元,创下今年4月以来的最低纪录。
直到下午才慢慢回升,最终跌幅收窄到1%以内,这波操作可是让不少投资者捏了把汗。
股价波动从来不是空穴来风。
这次大跌的直接原因,是花旗集团发布的一份业绩预警研报。
报告显示,小米拟定于11月18日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或不及预期,其主要缘由有二:一是智能手机毛利率有所下滑;二是IoT业务营收未达预设指标。
尤为关键的是,小米曾大力鼓吹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如今正遭受消费者与投资者的双重质疑,其战略前景似已笼上一层阴霾。
股价跳水背后机构们吵翻了天
围绕小米的未来,资本市场现在分成了明显的两派。
花旗虽然发了业绩预警,但还是维持了“买入”评级,只是把目标价从66港元微降到65港元,觉得小米长期增长的主题没变。
华泰证券和中金公司则更乐观,华泰预计小米第三季度汽车业务能出货近11万台,收入286亿元,毛利率还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中金也认为第三季度净利润会有不错的增长,主要靠手机高端化和汽车业务首次盈利。
还有分析给出了更长远的展望,觉得要是汽车业务能放量,再加上AI技术有突破,小米市值有望冲到2.5万亿港元甚至更高。
但乐观预期挡不住短期压力,除了花旗,瑞银、汇丰早在8月份就下调了小米的目标价,理由包括供应链限制、传统淡季对手机出货量的影响等。
从财务数据看,小米的业绩其实已经有了波动的苗头。
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和净利润看着亮眼,但主要靠第一季度的爆发式增长撑着,第二季度开始智能手机业务增速就慢下来了。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平平,中国市场还略有下降,国补退坡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整个行业增速都不快的情况下,小米想独善其身确实不容易。
小米现在的麻烦可不只在业绩上,汽车业务的问题才更让人揪心。
今年3月,安徽铜陵高速上,一辆小米SU7在辅助驾驶状态下撞上水泥桩,碰撞后车门打不开还迅速起火,造成3人遇难。
到了10月,成都街头又发生一起小米SU7失控撞击后起火的事故,车门同样无法从外部打开,路人想施救都没办法。
安全争议+品控吐槽小米汽车有点难
这两起事故让大家对小米汽车的安全性产生了极大质疑,更让人不满的是,SU7Ultra车型宣传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车主实测其实是普通铝制结构,这直接引发了大规模维权。
虽然小米后来给出了补偿方案,但显然没让消费者满意。
汽车业务作为小米的战略重心,现在产能和品控都掉了链子。
核心零部件大多依赖外部供应商,不仅成本不好控制,还容易受供应链限制。
本来想靠汽车业务打开新增长空间,没想到现在陷入了“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尴尬境地。
如此看来,小米在制造环节的短板,比想象中更严重。
其实不止汽车,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布局整体都面临挑战。
过去5年小米在研发上砸了1050亿元,2025年预计投入还超300亿元,其中75亿元专门用于自动驾驶。
但研发资源分散在手机、IoT、汽车等多个领域,导致核心业务很难有突破性进展。
自研芯片“玄戒O1”喊了很久,性能号称接近高通骁龙8Gen2,却迟迟不能大规模量产,高端手机还是得靠高通芯片。
IoT业务看着热闹,连接设备超9亿台,但大多集中在白电、智能家居等品类,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怪圈,规模上去了但利润没跟上,典型的“规模不经济”。
搞不清小米当初是想全面开花,还是没找准核心突破点,这种多线作战的策略,现在看来并非明智之举。
更致命的是,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雷军的个人公信力。
雷军当初可是押上“全部声誉”造车,还高调宣传“135km/h能刹停故障车”,但实际事故中暴露的安全问题,让这些承诺都打了折扣。
成都事故后,小米长时间保持沉默,这和雷军之前呼吁“共同抵制网络水军和黑公关”的态度形成了强烈反差。
《钱江晚报》直接批评这种做法是“偷换概念、转移焦点”,胡锡进也说小米给公众留下了“傲慢”的印象。
把个人IP和品牌深度绑定,本来是小米的优势,可一旦出问题,反噬也来得又快又狠。
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销量明显下滑,股价也跟着大跌,市值一度蒸发近千亿。
毫无疑问,小米现在陷入了业绩承压、生态遇阻、信任崩塌的三重困境。
这些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业绩增长乏力和生态布局分散相互影响,而品牌信任受损又进一步放大了这些矛盾。
雷军和小米要是再不正视这些问题,继续这样下去,恐怕真的会越陷越深。
人民网之前发文肯定小米在芯片、新能源车领域的创新,说“没有不可逾越的高山”。
但想要越过眼前的这些坎,小米得先聚焦核心业务,补齐品控和供应链的短板,更要学会正确应对公众的质疑。
信任的建立需要长期积累,可崩塌只在一瞬间,希望小米能明白这个道理,及时调整方向,别让曾经的优势变成无法挽回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