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通社·评论2025年10月29日,2025日本移动出行展(东京车展)正式开幕。在众多本土品牌的“簇拥”下,一家来自中国的参展商,反而成了全场最亮的仔,那就是以乘用车、商用车双展台亮相的比亚迪。
常去日本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当地本土汽车的市场占有率高得惊人。而比亚迪这次参加东京车展,不仅是一次产品的集中亮相,更像是中国品牌在全球汽车产业高地进行的一次实力对标,用技术打破本土壁垒的突破。
在乘用车展台,两款针对性极强的新车直接打破了日本市场的产品惯性。全球首发的K-EV BYD RACCO,是比亚迪完全按照日本消费者需求量身打造的车型,名字取自日语“ラッコ”(海獭),既贴合日本本土文化语境,又暗含与自然共生的环保理念。
设计上,这台车借鉴海獭“环抱崽”的形态,打造出Super Tall高车身与双侧滑门,既能轻松应对日本狭窄街巷的通行难题,又能满足家庭用户对空间实用性的核心需求,彻底解决了传统K-EV“空间局促、实用性不足”的行业痛点。
而首次进入日本市场的插混车型海狮06DM-i,更是精准切中日本新能源市场的过渡需求。面对日本当前仅2.8%的新能源渗透率,以及消费者对纯电车续航的顾虑,海狮06DM-i用“纯电通勤+混动长途”的模式,填补了日本插混车型市场的空白。
除此之外,升级后的元PLUS、海豚、海豹等热销纯电车型,以及百万级高端品牌仰望的超跑U9同步参展,覆盖了从入门到高端、从家用到性能的全细分市场,展现出比亚迪在乘用车领域的完整产品矩阵。
商用车展台,全球首发的纯电卡车T35,严格按照日本市场法规和尺寸要求设计,搭载比亚迪标志性的刀片电池,计划2025年11月先在中国大陆完成上市验证,2026年再登陆日本,这种“中国验证+日本落地”的节奏,开创了商用车“跨市场验证”的行业新模式。
而小型纯电动巴士J6 living car概念车、中型巴士J7、大型巴士K8的同台亮相,更是对比亚迪商用车实力的最好证明。自2015年进入日本商用车市场以来,比亚迪凭借这三款完全符合日本技术标准的电动巴士,用十年时间成为日本电动巴士市占率第一的品牌。
从北海道的雪原到冲绳的海岛,这些零排放巴士已融入日本公共交通网络,成为推动日本公共交通电动化转型的“核心力量”,甚至还将为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提供33辆纯电动巴士,为全球大型展会的绿色交通提供“比亚迪方案”。
回溯比亚迪在日本的二十年发展历程,此次东京车展的高光表现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深耕、技术为王的必然结果。
2005年,当比亚迪首次进入日本市场时,面对的是本土品牌市占率超94%的“铜墙铁壁”。日本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高度忠诚、独特的消费文化,以及严苛的技术标准,让众多外资品牌望而却步。
但比亚迪选择以商用车为突破口,用十年时间打磨产品、建立口碑,将电动巴士打造成“日本街头的中国符号”,这一步“曲线破局”的战略,不仅避开了与日本本土车企在乘用车领域的直接竞争,更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与品牌基础。
2022年7月,比亚迪正式进军日本乘用车市场,开启“乘商并举”的新阶段。短短三年时间,比亚迪先后推出元PLUS、海豚、海豹、海狮07四款纯电车型,每一款都精准匹配日本市场需求。
元PLUS以“动感外观+实用空间”打动家庭用户,海豚靠“高性价比+灵活尺寸”吸引年轻群体,海豹则凭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和刀片电池,在性能与安全上突破行业天花板,海狮07更是上市首月就贡献近60%销量,成为拉动品牌增长的“核心引擎”。
渠道建设上,从2023年1月横滨首家门店开业,到2025年10月建成66家销售据点,覆盖日本八大行政区域,比亚迪的渠道扩张速度远超其他进口品牌,这种“产品+渠道”的双轮驱动,让比亚迪在日本乘用车市场实现快速突围。
2025年1-9月,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累计销量2899台,同比增长超66%,9月单月上牌量突破800台,跻身日本进口车品牌销量前十,创造了中国车企在日本市场的销量奇迹。
更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在日本的发展早已超越“卖车”的单一维度,进入“生态共建”的高阶阶段。作为唯一在日本实现“乘用车+商用车+储能+V2H”全生态落地的外资品牌,比亚迪正在用“全链路新能源解决方案”重构日本新能源产业生态。
技术层面,海豹被日本权威出版社日经BP社拆解研究,一本《中国BYD SEAL(海豹)彻底分解(全体编)》售价高达8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1万元),这不仅是日本行业对中国汽车技术的认可,更标志着中国车企从“技术跟随”转向“技术输出”。
社会责任层面,与12地政府签署灾害合作协议,在地震时为避难所提供应急电力,向东京工科汽车大学校捐赠元PLUS支持新能源教学,这些举措让比亚迪真正融入日本社会,成为“本土化企业”的一员。
文化交流层面,参与中国节、东京春季音乐祭,支持网球、高尔夫赛事,用文化纽带拉近与日本消费者的距离,这种“技术+文化+社会责任”的多维布局,彻底打破了外资品牌在日本市场的“隔阂感”,为中国车企出海树立了“本土化运营”的标杆。
从行业视角来看,比亚迪在日本的二十年,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局部领跑的缩影。
过去,全球汽车产业由欧美日车企主导,中国车企长期处于“代工生产、技术引进”的被动地位。而如今,比亚迪凭借在电池、电控、电机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以及对海外市场的深度理解,在日本这个“汽车强国”市场实现突破,不仅打破了日本本土品牌的垄断,更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从“单一技术路线”转向“多元技术竞争”。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比亚迪正是用“技术创新+本土化运营”的新逻辑,在日本市场走出了一条中国车企独有的出海之路。
展望未来,随着K-EV BYD RACCO、海狮06DM-i的陆续上市,以及2027年前7-8款车型的布局计划,比亚迪在日本的产品矩阵将进一步丰富。而销售渠道的持续完善、售后体系的不断优化,将让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持续提升。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在日本的成功,将为更多中国车企出海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不是靠低价冲量,而是靠技术实力、针对性产品和本土化运营,才能在全球市场真正站稳脚跟。
对日本新能源产业而言,比亚迪的入局不仅带来了更多样的产品选择,更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思路和生态模式,推动日本新能源市场从缓慢发展转向加速突破。
对全球汽车产业而言,比亚迪与日本市场的双向奔赴,打破了传统的产业格局,开启了全球协作、多元共赢的新能源新时代。比亚迪在日本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征程才刚刚开始。
(图/文 网通社 奚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