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5 EHD超级电混正式上市,提供四个版本,限时到手价16.99万至21.99万元。购车还能享最高7万元权益,并覆盖购置税补贴。这台车的定位很直接——它是smart品牌的首款插电混动SUV,也是这家品牌第一次把价格压进20万元以内的“家用区间”。
对一个以“个性小车”出名的品牌来说,这算是一种身份转换。过去的smart主打城市通勤、设计感和灵巧车身,如今,它开始尝试做一台能照顾全家出行的混动SUV。背后依旧是奔驰和吉利的合作结果:奔驰负责定义和设计,吉利提供平台和混动系统。结果就是,这台车看起来仍然有smart的调性,但底子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5 EHD采用了吉利最新一代的雷神电混系统,这套系统并不是简单的“油加电”,而是一个完整的并联混动架构。
城市通勤时,电机主导驱动,启停顺滑、噪音低、能耗也更可控;
上高速时,发动机会介入,但切换非常自然,没有那种突然介入的顿挫感。
驾驶起来,油门反应线性,初段轻快,中后段动力持续。它没有那种“电车一脚就窜”的冲劲,而是更接近传统豪华品牌的调校方式——轻松、从容,但不拖沓。
能明显感觉到这套系统在“油电平衡”上下了功夫。无论是在早晚高峰的堵车路段,还是连续超车的场景下,动力衔接都比较自然。
相比不少主打增程思路的同价位SUV,这台smart的混动逻辑更成熟。
它不靠电池堆续航,也不为了省油削动力,而是把“好开、省心、安静”这几件事做到平衡。
从外观上看,#5 EHD还是有着很强的smart味道。比例依旧紧凑,但整体更宽、更稳,线条简洁,没有浮夸的造型。车头和尾部的灯组延续了#1和#3的家族感,辨识度高,但气质更成熟。
进入车内,奔驰的设计逻辑很明显:对称的布局、细腻的用料和简洁的线条。不同的是,这次的smart没有走“科技展厅”那种炫技路线,而是强调触感和舒适性。
座椅填充厚实,靠背支撑够,长途也不累。那套零重力座椅在细节上挺考究——坐姿自然,支撑全面,还兼顾了安全气囊位置的设计。
音响来自森海塞尔,氛围灯与奔驰同源,夜间氛围挺高级,但不会过度。
空间部分也不再是过去smart的短板。虽然外形依旧紧凑,但内部利用率很高。后排腿部空间充裕,头部也没压迫感。后备厢容积够日常家庭出行使用,放行李、婴儿车都没问题。可以感觉到,smart在功能分区和储物空间上学得挺快,这种变化,是从“城市玩具”到“日常主力”的标志。
#5 EHD配备的是smart自研的五屏座舱系统,中控、副驾、仪表、HUD、后排娱乐屏都有,界面延续smart一贯的风格:简洁、明亮、逻辑清楚。
响应速度快,语音识别准确,娱乐、导航、车辆控制一体化做得不错。
这次的亮点不是“屏多”,而是交互顺。整个操作体验很接近奔驰那套MBUX,只是更轻量、更易懂。
辅助驾驶部分由元戎智驾提供方案,包含城市巡航、高速辅助、自动泊车等主流功能。
它不是那种强调无图智驾的高阶系统,但日常用足够了。对普通驾驶者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稳定——不乱抢方向,不频繁介入,能减轻驾驶疲劳,却不会喧宾夺主。
这种“够用不炫技”的策略,其实挺符合smart这次的定位。毕竟这台车不是为了展示算法实力,而是让用户能安心开、轻松用。
smart这次推出了四个版本:120 Pro、120 Max、252 Max和252 Ultra。
数字代表续航组合,Pro和Max系列更偏向城市代步,Ultra版本则面向长途与高频通勤。
smart没有做复杂的选装分层,核心配置基本全系标配,包括座椅调节、主流辅助驾驶、热泵空调、电尾门等。
这意味着用户选车不需要精算表格,只要看预算和出行习惯就行。
#5 EHD不仅是smart的新车,更是它进入“混动赛道”的关键一步。
过去两年,smart靠#1和#3稳住了高端纯电市场,但销量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而这次的混动版,显然是想拓宽受众,让品牌不再只服务小众。
从技术上看,smart已经不再依赖单一驱动路线,而是形成了纯电与插混并行的双体系。
从用户上看,它也从年轻通勤族,扩展到更广的家庭用户。
这是一种从“标志性设计”向“主流实用”的过渡——不再为了个性牺牲功能,也不为了省成本降低体验。
smart #5 EHD是一次“向内”的升级。它没有用夸张配置去博眼球,也没有靠营销词去造势,而是把动力、舒适、空间这些最基本的部分,做得更稳。
它的价值不在于参数,而在于它让smart变得更“完整”了。
如果说早期的smart代表的是“城市里的个性”,那这台#5 EHD,代表的是“家庭里的理性选择”。它依旧有smart的风格,但多了现实感,也多了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