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的操作让不少AI创业者坐立难安:10月25日传出要做AI音乐生成工具,能靠文本和音频提示加吉他伴奏;10月6日把Booking、Canva请进ChatGPT,正式搞起AI应用商店;
就连内置ChatGPT的浏览器Atlas都上线了macOS版,Windows和移动端还在推进中,网页里就能搜信息、填表单、订行程,基础功能免费,高级自动化只给付费用户用。
巨头手握技术、流量和资金,难道初创公司真的只能束手无策?其实不然,身边不少创业者反而在这波围堵里找到了机会,关键是得看透背后的逻辑。
先说说那些没被OpenAI挤垮,反而越做越好的初创公司。AI音乐生成赛道的Suno就是个例子,当初OpenAI传出入局消息时,好多人都觉得它要凉,结果人家刚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要冲到20亿美元,是上一轮的四倍。
为啥它能站稳? 根本不是单纯靠大模型技术,而是把专业作曲知识、复杂提示词工程和用户需求绑得死死的。用户输入歌词就能生成完整歌曲,还能自己选AI歌手的音色,这种垂直领域的绣花功夫,OpenAI根本没心思做。
还有医疗AI公司OpenEvidence,估值都到60亿美元了,传统大厂做医疗AI为啥老失败? 因为医疗AI不仅要解决AI说胡话的问题,还得有海量高质量的专业数据,这些都是巨头拿不到的。
而初创公司能嵌进医院和企业的工作流,持续获取私有数据,慢慢优化产品,形成别人抄不走的壁垒。
其实现在AI创业早就不是拼技术了,而是拼场景深耕。很多人觉得只要技术够强就能赢,却忘了巨头的技术比你还强。
但巨头要的是规模化效应,是11亿月活用户带来的高频场景,比如社交、娱乐、电商这些能快速变现的领域,和Etsy、Shopify、沃尔玛合作让用户一键购买就是明证。
它们根本没时间沉下心做垂类里的细节,就像苹果不会因为自己做APP就关掉App Store,OpenAI也需要优质的垂直应用来丰富自己的生态。
第三方数据公司Xsignal的创始人就说过,OpenAI有能力做所有AI功能,但它的目标是做流量入口,不是抢每个细分赛道的蛋糕。
再说说通用AI赛道,比如AI浏览器,初创公司确实得谨慎。头部的Dia今年9月都被Atlassian收购了,OpenAI的Atlas一出来,好多人直接卸载了其他Agent,这类一眼能看到的大机会,巨头一发力,初创公司很难扛住。
但这也不代表海外市场没机会,Genspark最近不也完成融资了吗? 关键是得懂中外用户的差异。
国内做To C产品总爱堆功能,一个APP恨不得啥都能干,可海外用户不一样,他们就喜欢Snapchat、Instagram那种单一功能的精准产品,所以Manus在硅谷才有那么多粉丝。
但海外创业光懂产品还不够,营销才是生死线。 海外流量是平权的,谁能让用户记住谁就赢。好多创始人直接在X、领英上做KOL,分享创业故事,慢慢占领用户心智,Swan的创始人就靠这招拉到了大量客户;
还有AI应用工厂Oleve,孵化新应用就去大学街头采访,TikTok上好多学校的热门视频都是它的,冷启动快得很。
其实OpenAI不是断了初创公司的路,而是把蹭热点、追风口的路堵死了。以前有些创业者觉得拿个大模型套个壳就能赚钱,现在这种玩法肯定行不通了。
巨头做平台,初创就做垂直;巨头做规模,初创就做专业;巨头做通用,初创就做细分。
AI创业的本质还是解决真实需求,只要你能在某个细分领域把专业度做透,把用户需求摸准,再找到适合自己的增长方式,就算OpenAI再强,也抢不走你的市场。
毕竟行业再大,也没有哪家公司能包揽所有细节,那些巨头看不上、没时间做的缝隙机会,恰恰是初创公司的生存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