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街头,如果你看到一辆线条简洁、车标似“Z”字闪电的电动车,不必惊讶——它很可能来自中国的零跑。2024 年起,这家成立仅十年的新造车公司,借助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 Stellantis 的“巨人的肩膀”,把自家的 T03、C10 悄悄停进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车库。对于普通消费者,这只是一次“多了一款新车可选”的微小变化;但在产业观察者眼里,它像一次精心设计的“共生实验”:一方提供技术效率,一方输出渠道经验,共同验证“中国电动车如何温和地驶入欧洲腹地”。
故事要从 2023 年 10 月说起。Stellantis 集团用 15 亿欧元买下零跑 20% 股权,并牵手成立“零跑国际”合资公司,股比 51:49。不同于简单的贸易买卖,这份协议把双方绑成“利益共同体”:Stellantis 拿到中国三电技术与车型平台,零跑则共享前者遍布全球 1700 家销售网点、售后体系与本地化制造资源。一句话,零跑负责“把车造得便宜又聪明”,Stellantis 负责“让车在当地卖得动、修得好”。
欧洲消费者最先接触到的是两款“反差萌”产品:T03 微型车与 C10 中型 SUV。T03 车长不到 3.6 米,续航 265 km,城市通勤神器;C10 轴距 2.8 米,续航 420 km,主打家庭周末出游。两款车型在国内已验证过 40 万辆的规模化品质,如今被贴上欧盟认证标签,售价分别定在 1.89 万与 3.64 万欧元,比同级欧系电动车低 10%–15%,却标配 LED 大灯、车联网 OTA 与 L2 级驾驶辅助,把“性价比”三个字写进了欧洲价格敏感型用户的心坎里。
为了让“中国技术”顺利落地,Stellantis 把渠道“软着陆”做得极尽温柔:先在自己成熟的展厅里划出“零跑角”,再逐步升级为独立门店;售后沿用菲亚特、欧宝 4S 体系,技师经过两周培训即可上岗,零部件与 Stellantis 全球物流仓共享,24 小时可调配。用户不必担心“找不到地方修、等半个月配件”的尴尬。2025 年底,零跑国际计划把欧洲销售网点扩至 500 家,相当于在平均每 160 km 的欧洲高速公路上,就能遇见一家挂着“Z”字标的服务中心。
更深层的本地化发生在工厂。2025 年起,零跑 B10、B01 等新一代平台车型将跳过“整车出口”环节,直接在 Stellantis 西班牙萨拉戈萨工厂混线生产。该工厂原本生产雪铁龙 C3,经过柔性化改造后,可在同一条流水线实现燃油、纯电、中国平台车型“三国杀”式共线,单车切换时间缩短到 52 秒,大幅摊销设备成本。当地工人只需增加 30% 的新能源专用培训课时,即可上岗操作零跑的电池合装工位,既保住就业,又提升技能,地方政府也乐于给出绿色能源补贴,形成“多赢”闭环。
在消费者层面,欧洲人发现“中国电动车”不再只是新闻里的宏大叙事,而是身边可感知的日常细节:T03 的 42 kW 直流快充,28 分钟就能从 30% 补到 80%,正好一杯咖啡时间;C10 的后排地板纯平,婴儿座椅安装接口与欧洲 ISOFIX 标准无缝对接;车机系统内置 TomTom 地图与 Spotify,语音助手支持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四种唤醒,甚至学会了用德语讲笑话。一位慕尼黑车主在论坛里写道:“它像一辆熟悉欧洲生活的中国车,而不是一辆强行出口的中国车。”
当然,这场“共生实验”并非没有挑战。欧盟反补贴调查、碳边境税、原材料价格波动,都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 Stellantis 与零跑选择用“长期主义”化解:双方约定,未来三年每年至少推出一款新车,覆盖 A00 到 D 级全部区间;在电池端,Stellantis 的欧洲电池工厂为零跑预留 15 GWh 产能,确保 2027 年后不再依赖中国本土电芯;在软件端,零跑开放电子电气架构接口,让 Stellantis 旗下的软件子公司开发欧洲定制应用,实现“软硬分离、持续迭代”。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合作提供了一种“轻资产出海”的新范式:中国车企不再执着于自建工厂、自建渠道、自建品牌,而是把最擅长的“技术+成本”嵌入全球巨头的“网络+信任”,像插件一样快速运行。对于欧洲市场,它意味着消费者能以更低门槛体验到智能电动出行;对于中国汽车,它意味着把“价格战”升级为“价值战”,把“出口数量”转化为“本地就业”;对于全球汽车产业,它提供了一种“竞合”样本——在电动化浪潮里,没有谁要打败谁,只有互相借力,把蛋糕做大。
或许几年后,当欧洲街头“Z”字闪电随处可见,人们会忘记它曾是一个中国品牌,而只记得它是一辆“在本地设计、本地制造、本地服务”的欧洲电动车。到那一刻,Stellantis 与零跑的这场深化合作,就完成了从商业协议到文化认同的悄然过渡。电动车本无国界,只是聪明的玩家,找到了让技术、成本与人心同时落地的最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