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陈勇
编辑 / 兰雨
2025年10月,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在媒体沟通会上明确表态:零跑汽车后续会上自己的高阶智驾,不会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一决策终结了市场对于“零跑制造+华为智驾”的猜测,也让很多期待二者合作的潜在车主感到失望。
作为当下最为火热、同时也是行业公认的一流智能驾驶辅助方案,华为乾崑智驾已经升级到了ADS 4.0系统,在主动安全、HMI界面显示、运动控制及泊车辅助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依靠192线激光雷达与各种传感器的搭配,实现车位到车位P2P 2.0、泊车代驾等高阶智能辅助驾驶。
目前与华为合作的品牌包括传统豪华品牌中的奥迪、新势力品牌中的鸿蒙智行、阿维塔、方程豹、岚图等,通过“技术赋能”模式快速补足其智能驾驶辅助的短板,从而为消费者带来了行业第一梯队的使用体验。
而目前,零跑汽车的辅助驾驶在市场反响平平,而该功能又深刻影响到了消费者购车抉择。
那么,为什么零跑汽车却拒绝了与华为的通力合作,而是选择坚持自研方案呢?
1. 坚持自研的品牌理念。零跑的“全域自研”战略并非短期行为,自创立之初,零跑汽车便将核心技术掌控视为生存根基。其自主研发的“四叶草”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实现了硬件层面的深度整合。这一架构不仅让零跑自主掌控研发节奏,更通过高通用化率大幅降低物料成本。例如,零跑将激光雷达等高端配置下探至15万元级市场,正是依托自研架构的成本优化能力。
这种品牌理念下,零跑汽车也走出了一条属于品牌自身的特色发展道路,与华为合作无疑是对品牌理念的一种亵渎,同时也会在技术本身上受制于人,可能错失市场窗口期,甚至打乱对产品规划与品牌发展的节奏。
2. 成本控制。零跑的定价策略始终围绕“性价比”展开,其单车均价始终控制在10万-15万。而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高成本与零跑的成本定价策略存在根本冲突。据测算,搭载华为高阶智驾的车型,单车成本可能增加1-3万元,这将直接冲击零跑“技术下探”的市场定位。而零跑汽车一直想通过自研实现技术平权,在平价车型上搭载高阶辅助驾驶配置来凸显竞争力,从而带动销量的增长。
3. 全球化战略的考量。众所周知,其实零跑汽车的野心不只是局限于国内,其出海之路已经走过了万事开头难的阶段。通过与Stellantis合作,其B10车型在欧洲早已经实现销售。若与华为进行合作,零跑可能面临数据跨境传输的合规风险,甚至因技术适配滞后导致海外市场推广受阻。零跑选择自研智驾,正是为了掌握数据主权。
自研与合作的路线之争
其实目前在行业内,还有很多车企依旧坚持自研辅助驾驶,其本质原因与前面提到的如出一辙,包括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坚持全栈自研,旨在构建从底层算法到应用生态的技术壁垒。其实无论是选择自研与合作,两种模式并无绝对优劣,关键在于与企业战略的匹配度。
例如,小鹏将智驾视为“品牌图腾”,自研是其参与高端市场竞争的核心筹码;而赛力斯则通过华为的渠道与品牌背书,在问界系列上实现了快速崛起,两种策略其实各有优势,并非是非黑即白的对立。
零跑的决策,本质上是将技术自主权视为全球化竞争的“入场券”。其通过自研智驾系统,不仅巩固了“智能电动汽车全面解决方案提供者”的定位,更为未来技术输出(如向Stellantis提供全栈技术包)奠定了基础。
结语
零跑“拒投华”的背后,是一场关于技术主权、成本效率与全球野心的博弈。在智能化竞争进入深水区的今天,这种选择或许短期内在辅助驾驶方面难以赶超对手,但是为其长期技术迭代与品牌升级赢得了战略主动权。
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殊途可能会同归,坚持自研或许是一条比较难走的路,但是梅花香自苦寒。好在,目前零跑汽车良好的发展态势,有足够的资金、技术与时间来弥补这一短板。这场博弈的胜负,或许要等到几年后才能见分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