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势崛起,欧洲、日本、美国等传统汽车巨头们的日子并不好过。但除了要面对来自东方的巨大竞争压力之外,欧美内部还捅出了不少大麻烦,比如荷兰硬抢安世半导体事件,就对欧洲一众汽车巨头们,比如大众、宝马、奔驰等等厂商,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可能荷兰自己也没有料到,事情的走向竟会如此!
事情还要从安世半导体被中资收购说起,当初的安世负债累累,只能兜售求存。中资的介入,让安世起死回生,还清了负债,且开始走上正轨,蒸蒸日上。然而就在这个时刻,荷兰却直接将中资派去的CEO罢免了,强行接管,此举太针对、太挑衅、太霸道了!
中国方面决不会惯着这种霸权主义,仅48小时就将安世中国迅速切换至本土模式,限制给欧洲继续供应车规级芯片。要知道,安世大本营虽然在荷兰,但超70%的产能全都集中在中国东莞生产线上。这意味着,宝马、大众等汽车巨头全都没芯可用了,库存可能也只能顶个数周吧。
这件事情的脉络已经很清楚了吧?挑事的是谁?应对的是谁?一目了然。然而,眼看德国汽车巨头业绩下滑,且还有断芯风险,外媒却破防了,直接绕开荷兰,甩锅中国,并直言——北京不是我们的伙伴,还指责德国汽车厂商对于“中国制造”太依赖,又一次“吃饭砸锅”。
当然了,面对这种情况,咱们也见怪不怪了。但实话实说,就算没有安世事件,德国汽车巨头的日子也不会好过,车规级芯片就是它们的短板。欧洲芯片产业本就没人当回事,也没有企业愿意扎扎实实的干这件事情,这就导致像大众这样的车企,大部分的芯片都要依赖进口,安世只占据了其15%的份额,但大众外购的芯片占比高达80%以上。自己不搞科研,没有自己的芯片,还甩锅?太可笑了吧。
客观来说,德国汽车走下坡路,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虽然过去几十年,大众等德国车企确实很风光,但这样的风光也让欧洲人变得傲慢且短视。更何况,中国在2015年的时候就已经告诉了全世界,咱们要做“中国制造2025”计划,要搞产业升级,要加速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只是西方当笑话看罢了。
尤其在意识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强势崛起后,还不愿意面对现实,不肯加速电动化转型,不肯花钱搞科研,业绩下滑是必然的结果。反观中国汽车企业,科研投入每年都是以百亿为单位,还是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别总甩锅。
其实不管是在芯片领域还是汽车领域,显而易见,欧美对待东方的态度都极其傲慢,自己懈怠了、躺平了,却怪人家太进取,简直太可笑了。但这也再次给中国科技企业上了一课,别试图和西方讲道理,唯有自己的拳头硬,才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