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固态储能技术,两个小小的储氢罐就能让一辆电动车续航50公里;而由镁离子作为电荷载体的新型电池,不仅安全性高,成本还更低……10月29日,“青春华章·青春红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明月湖实验室,见证重庆大学镁基新材料团队研发出的安时级镁离子电池以及新型储氢材料,在未来生活中的新应用。
镁基新材料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明月湖实验室负责人、首席科学家潘复生领衔,汇聚了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专家等一批高层次人才。40岁以下研究人员占比80%。
团队研究人员介绍镁基储能技术
团队依托明月湖实验室新型研发平台,研发出的安时级镁离子电池、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与装置、镁合金一体化超大压铸件等成果,包揽了国际镁协会近80年历史中的全部“镁未来技术奖”。
走进 “镁基固态储氢”展区,绿色的储氢罐,看起来和500毫升左右的矿泉水瓶一般大小,可其中蕴含的氢气能量却不小,只需两瓶就能让一辆两轮电动车续航50公里。
“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市场潜力巨大。我们通过化学反应,将氢原子储存在镁基材料中;使用时又通过化学方式,将氢气释放出来。”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团队研究人员孙世新说,与传统液化储氢相比,镁基固态储氢不仅更安全、环保,还能有效发挥我国镁资源储量大、产业链完整、技术自主的优势。
而在“镁离子电池”展区,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熊方宇副教授手中一“片”银色的镁电池软包电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这是我们团队研发的全球首款安时级别镁离子电池软包电芯,其容量可达1安时,它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的实用化水平了。”熊方宇解释道,现在手机所用的电池容量普遍为4安时左右,这也意味着他们再进行充分的优化调整,就能让其接近实际应用需求,这是推动镁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进展。
团队研究人员介绍镁离子电池
据介绍,安时级镁离子电池相较于主流锂电池,在原料、成本、能量密度、化学性质稳定性等方面优势显著,安全性更高。未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可助力车辆轻量化并大幅提升续航。这款安时级别镁离子电池,获得了2022年国际“镁未来技术奖”等奖项。“我们目前正在跟超威电源集团合作,研发级别更大的镁电池体系。未来我们也会继续攻关,希望能够更多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不止是储能,在这里,镁合金一体化超大压铸件、材料大数据等一批标志性、原创性成果正逐步完善,先后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获得国际大奖。
依托青海盐湖丰富的镁资源和我国攀西地区丰富的钒资源,共同研发本质安全的水系钒基镁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形成水系钒基镁离子电池产品;与我国特大电池企业超威集团合作,孵化了重庆超威镁储能研究院有限公司;针对汽车轻量化需求,从新型镁合金材料、制备加工工艺技术、产品设计到应用验证,与重庆长安汽车开展全链条合作,大力推动镁合金的大规模应用,取得显著轻量化效果等等,一批技术创新和成果,正在实验室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进程中稳步落地。
上游新闻记者 秦健 摄影 周本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