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出事故,保险公司一句 “操作失误” 就想甩锅?最近判的这案子可太解气了 —— 车主开着带智驾功能的车撞了护栏,保险公司说他自己没接管好,一分不赔,结果法院直接判保险公司扛 80% 的责任。
说实话,这案子从头到尾都透着股憋屈劲儿。车主当初买车就是冲着 “L2 + 级辅助驾驶” 去的,销售拍着胸脯说 “能自动避障、跟车刹车”,结果高速上遇到突发情况,智驾系统反应慢了半拍,车直接蹭上了护栏,修车得花小两万。
找保险公司理赔时,人家翻脸比翻书还快。拿出保单指着条款说 “智能驾驶属于额外风险,不在承保范围”,还说后台数据显示车主 “未及时转动方向盘”。你说这气人不气人?买车时咋不说智驾是额外风险?真出事儿了倒拿数据说事儿了。
关键这数据还真没法掰扯。车企那边说智驾日志是 “商业秘密”,第三方机构想调都调不出来。车主手里就只有一张事故现场照片,连系统当时为啥没预警都搞不清楚。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车主真操作不当,后来才知道,好多智驾事故都栽在这 “数据垄断” 上。
好在法院没被保险公司忽悠。法官直接说了,车主买的商业险保的是 “机动车损失”,没明确排除智能驾驶场景,凭啥拒赔?再说系统本身有延迟缺陷,这责任不能全赖车主头上。最后判保险公司赔 80%,剩下 20% 算车主没及时补位的责任,这判决真算公道了。
其实这事儿根本不是个例。现在车企都在推 “智驾险”,听着挺玄乎,实际上大多是 “增值服务”,根本不算正规保险。有车主之前智能泊车撞了,找车企理赔,人家说他 “碰了方向盘就不算智驾责任”,跟保险公司这套说辞如出一辙。
最坑的是啥?现在法律还没说清智能驾驶出事儿到底算人还是算系统的责任。车企拿着数据当挡箭牌,保险公司拿条款玩文字游戏,最后倒霉的全是车主。之前美国特斯拉那案子,智驾出事故赔了 2 亿多美元,可见这事儿早就该有说法了。
我身边有个开新能源的朋友,现在开智驾功能比开手动挡还紧张,双手不敢离方向盘一秒,生怕出事儿说不清。你说这哪是享受科技?简直是花钱买罪受。真要是智驾系统靠谱,哪用得着车主这么提心吊胆?
话说回来,这案子也算给车主提了个醒。买保险时可得看清楚,有没有排除智能驾驶的条款;开智驾时最好自己录个屏,真出事儿也算个证据;要是车企不给数据,直接找监管部门投诉,别跟他们耗着。
保险公司也该醒醒了,现在路上带智驾的车越来越多,还想靠老条款蒙混过关根本行不通。真等哪天完全自动驾驶普及了,难道还能说 “这是车自己开的,跟我没关系”?
这事儿最让我感慨的是,科技跑得太快,规矩却没跟上。车企忙着宣传智驾多牛,保险忙着规避风险,唯独没人替车主想想怎么兜底。希望这案子能敲个警钟,别让好好的智能驾驶,最后变成坑人的 “智能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