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沃尔夫斯堡的清晨本该是机械臂轰鸣的节奏,如今大众工厂的流水线却罕见地静了下来。
工人们站在停滞的传送带旁,看着半成品高尔夫车型上尚未安装的仪表盘发呆,那里本该嵌入安世半导体的车规级芯片。
同样的场景正蔓延到宝马慕尼黑工厂、标致巴黎生产线,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这些车企的库存芯片只够撑几天,停产倒计时已经启动。
中方反击,切断依赖
这场风波的源头要从9月30日说起。荷兰政府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了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还在美方所谓的安全担忧下,解雇了公司的中国籍首席执行官。
这个决定像一颗投入全球产业链的石子,很快激起了连锁反应。
本月初,中方宣布禁止安世半导体芯片出口,直接掐住了依赖中国产能的供应链命脉。
安世半导体可不是普通的芯片厂商。这家总部在荷兰的企业每年要出货超过1100亿颗芯片,一辆普通燃油车得用400颗它的产品,电动车更是要用到近1000颗。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主席西格丽德・德弗里斯急得直跺脚,她所在的协会涵盖了宝马、大众这些巨头,现在全都靠着库存续命。
“生产线距离停工只剩几天了”,德弗里斯的话里满是焦灼,协会刚做完的会员调查显示,不少车企已经在准备停产预案。
奔驰CEO康林松算是行动快的,早就派团队在全球找替代芯片。可一圈跑下来才发现,想补上安世的缺口根本不现实。
安世的车规级芯片要通过严苛的认证,就算找到技术达标的厂商,新产能建起来至少要等几个月。
德弗里斯说得实在:欧洲汽车行业根本等不起这几个月。线下代理商那边更直观,安世部分芯片已经“有价无市”,一级分销商都开始控货,市场上的存货被抢得一干二净。
欧洲车企的窘境还没缓解,日本同行也掉进了同一个坑里。
日产首席绩效官纪尧姆・卡蒂埃在东京车展上一脸愁容,他给记者透了底:日产的芯片库存最多撑到11月第一周。
本田、沃尔沃这些品牌也陆续发声,要是从安世中国工厂的进口一直停着,他们的生产线迟早要停摆。
中国态度强硬
更耐人寻味的是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的态度。面对荷兰方面散布的“中国产芯片质量存疑”的说法,安世中国直接发了双语声明硬刚。
声明里明确说,在华生产的所有产品都符合技术标准和法规要求,出厂前都经过严格检验,现在工厂还在正常运营,正全力保供应。
荷兰政府接管了公司总部,却管不了中国的产能,这场“抢芯”更像抢了个空壳子。
中荷高层已经开始沟通。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和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了电话,中方明确指出荷方的做法严重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催促他们尽快妥善解决。
卡雷曼斯也松了口,说愿意找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荷兰外交官还在忙着斡旋。
可车企等不起外交谈判的节奏,大众现在每天因潜在停产损失4000万欧元,两周时间欧洲车企产值已经蒸发超35亿欧元,1.2万名工人面临临时失业。
这事儿还牵扯出更大的产业链危机。中方早就重新实施了稀土出口管制,而稀土磁体是汽车车窗、车门这些装置的关键部件。
现在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APEC峰会上的中美会晤,有消息说双方可能会敲定协议,暂停关键矿产出口禁令一年。
可没人能保证,这份协议能把欧盟的稀土供应也涵盖进去。
芯片和稀土的双重压力,让欧洲汽车业彻底慌了神。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已经在敦促各方解决问题,放话要是短期没结果,停产就是必然。
有车企开始拆东墙补西墙,博世的工程师忙着重新设计ECU,想把芯片用在最关键的地方,连车载娱乐系统都考虑暂时砍掉。
可这些临时方案治标不治本,车规级芯片的替代不是换个零件那么简单。
国内未受影响,国际重大变化
安世中国的工厂还在正常运转,董事会和管理层反复强调不会让外部力量影响运营。
但荷兰方面的干扰没停,一边想插手中国实体的经营,一边还向客户散布不实信息。
安世中国直接放话要依法维权,毕竟他们手里握着实实在在的产能,这才是供应链里最硬的底气。
这场闹剧戳破了一个真相:全球产业链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荷兰想靠行政手段抢企业,美国在背后煽风点火,最后买单的却是欧洲车企。
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从德国设计到中国封装,再运往全球车企,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现在这个链条被强行打断,没有哪一方能独善其身。
眼看停产的日子越来越近,欧洲车企的焦虑已经写在了股价上。大众两周蒸发210亿欧元,标普直接把欧洲汽车展望调成了“负面”。
德国经济部长忍不住骂荷兰“单边盲动”,欧盟内部也吵成一团,有人提议把芯片法案的资金转去建新厂,可建厂哪有那么快。
最无奈的还是普通消费者。不少人早就签了购车合同,现在车提不到,贷款利息还在涨,有银行客户经理都开始劝客户先骑电动滑板车过渡。
那些订了新能源车型的用户更惨,电动车对芯片需求更高,断供影响比燃油车还大。
中美会晤的日子越来越近,所有人都在等消息。要是能借着这次机会理顺供应链,欧洲车企或许还能喘口气。
但就算稀土禁令暂时解除,芯片的问题还是没解决。安世半导体的替代产能不是一天能建起来的,这场危机给全球产业敲响了警钟:把供应链安全绑在别人身上,迟早要付出代价。
结语:
荷兰政府大概也没想到,一次草率的接管会引发这么大的连锁反应。抢来的公司成了烫手山芋,自家车企濒临停产,国际社会还在质疑他们的契约精神。
这事儿最后怎么收场还不好说,但有一点很明确:在全球化的今天,搞单边主义和技术封锁,最终只会反噬自己。
欧洲车企的生产线能不能保住,或许就看接下来这几天的外交博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