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福特CEO法利的访谈火了,他在节目里直言中国汽车对美国车企的威胁,是80年代日系车的“加强版”,还说“中国现有的产能够供应整个北美,足以让我们都倒闭”。作为从小看着日系车满街跑,如今见证中国车出海的车迷,这话听着挺震撼,但细想下来,倒不是夸张,而是戳中了现实。
先聊聊80年代的日系车有多猛。当时日本是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丰田、本田年产能超1100万辆,比福特、通用还能打。靠着省油、可靠的优势,迅速占领美国市场,逼得底特律三大车企亏了40多亿美元,后来日系车企只能在美国设厂、推高端品牌才缓和局势。法利拿现在的中国车和当时比,还加了“加强版”的定语,核心差在产能和技术维度。
法利说的产能优势不是空话。80年代日系车虽强,但产能还没到覆盖整个北美市场的程度。而现在中国汽车工业的产能规模,确实是另一量级——单看今年1-9月,中国汽车出口就达571万辆,同比增长21%,稳居全球第一。其中奇瑞出口近93万辆,比亚迪更猛,67万辆的出口量同比涨了125%,上汽、吉利等也都是20万辆以上的量级。这种规模化生产能力,确实是当年日系车没达到的。
更关键的是技术竞争力。法利特意提到美国消费者会青睐SU7这类中国电车,夸其“高品质和极佳数字体验”,还说自己开中国电车是为了“了解对手才能打败对手”。这话说到了点子上,中国车的优势不只是性价比,而是技术集成能力。华为的智能座舱、小米的生态联动,已经深度融入汽车,这种数字体验是很多传统美系车跟不上的。而且电池技术上,中国车企的优势也很明显,法利之前就说过中国在电池技术上比美国领先10年。
不过咱们也得理性看,这种“威胁论”背后是行业竞争的常态。80年代日系车倒逼美国车企升级,现在中国车的崛起,也让福特这类传统车企有了危机感。法利的言论其实也是在给自家企业提气,毕竟美国政府近期收紧了电动车激励政策,他们急需找到破局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车的全球竞争力是实打实的——不是靠低价倾销,而是靠配置、性能、安全的全方位提升,再加上完善的产业配套,才能支撑这么大规模的出口。
有个细节值得提,法利没说的是,中国车出口还面临不少关税壁垒。如果没有那些高额关税,中国车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可能真的会超过当年的日系车。但即便如此,今年前9个月的出口数据已经说明问题:中国车不再是“低端”的代名词,而是能在全球市场和欧美、日系车正面竞争的力量。
其实不管是当年的日系车,还是现在的中国车,行业的进步从来都是靠良性竞争推动的。法利的“加强版”言论,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对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认可。当然,我们也不能飘,毕竟在高端市场还有提升空间。你们觉得中国车能复制当年日系车的辉煌,甚至超越吗?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