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德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22年的31.1%降至20.1%,北美市场增速也降至个位数。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逼近50%,今年第一季度产销同比增幅超过50%。
有人说中国在新能源赛道上一意孤行,但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占全球销量比重超过60%。这条路上,中国似乎并不孤单。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以惊人速度普及之时,欧美市场却显出疲态。德国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2022年下降11个百分点,北美市场增速降至个位数。
政策退坡是直接原因。德国将纯电动车补贴从6000欧元降至4500欧元,4万欧元以下插电混动车型补贴完全取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要求电池原材料必须来自北美或盟友,导致多款车型失去补贴资格。
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也是瓶颈。德国公共充电桩密度仅为中国的1/3,快充桩占比不足20%。美国除部分州外,整体充电网络覆盖仍显薄弱。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绝非一时冲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汽集团考察时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过去十年,中国培育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动力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60%,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四大主材的全球出货量占比超过70%。
技术创新让中国车企实现了“油电同价”。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使BOM成本较竞品低25%。问界M7、M9等车型凭借增程技术突破续航焦虑,2025年1-5月增程车型占比高达94.1%。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影响力正通过出口放量和技术输出实现质的飞跃。在东南亚,中国品牌市场份额迅速提升;在欧洲,比亚迪等品牌成功打入高端市场。
技术标准输出标志中国汽车产业话语权的提升。在东南亚,泰国90%的新建充电站采用中国标准;比亚迪自研芯片装车率达85%,打破国外垄断。
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主要挑战。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美国借《通胀削减法案》设置贸易壁垒。然而这些措施未能阻挡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化的步伐。
新能源汽车的意义远超商业范畴。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交通领域碳排放占全球总量10%左右,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传统燃油车低40%以上。
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要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达到约4500万辆。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的发展将为全球碳减排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经验正在为全球提供借鉴。PHEV与BEV协同发展路径、“油电同价”策略、全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这些中国方案成为全球新能源转型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