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一些大型企业纷纷前来求情,希望中国能考虑豁免它们的芯片出口禁令,但没想到,荷兰政府的决定让这些企业陷入了困境。
在中国宣布禁止安世半导体产品出口后,德国的汽车行业陷入了紧张局面。某家德国汽车巨头表示,其芯片库存只能维持一周,而博世公司则已开始安排部分工厂的休假,工人无薪休假。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ZF)则表示,正在与中国相关部门合作,以确保其芯片供应不受影响。
另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欧摩威也向中国商务部提交了相关申请,希望能够获得豁免,继续采购芯片。一位德国企业代表表示,虽然中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出口限制,但仍需经过商务部的特别审批。这次荷兰政府的行为,无意中给德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欧洲本来有四大汽车强国,但目前英国已基本退出了汽车生产,法国和意大利的汽车产业也岌岌可危。如今,德国的汽车工业依然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汽车供应链在德国GDP中占据了约20%的份额,因此汽车供应链的稳定性对德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自从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德国在供应链方面遭遇了多次打击。两条北溪管道被破坏,德国失去了来自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导致化工和化肥产业必须转向美国进口高价天然气,企业成本急剧上升。在此背景下,汽车工业作为德国的战略支柱,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德国的汽车产业受到了美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压力,但在中国政府的宽容和支持下,德国的主要汽车厂商能够与中国企业合作,解决了车载操作系统、电机和电池等关键供应链问题,使得依赖内燃机的德国汽车能在新能源时代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然而,正当德国汽车业在经历一系列挑战后缓慢恢复之际,荷兰政府的决策给这个脆弱的局势带来了新的打击。德国政府必须站出来解决芯片供应问题,否则德国的国民经济可能会遭遇严重的灾难。
受影响的企业中,有些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品牌。例如,大众汽车和博世电子、采埃孚等主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国消费者对这些品牌有着较好的印象,它们为中国汽车供应链和产业生态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因此,当这些企业向中国政府寻求帮助时,中国政府可能会作出一定的回应。
然而,需要认识到的是,中国政府不能无限制地对外汽车巨头提供豁免政策,否则将失去制裁的意义。获得豁免的汽车企业也应该协助中国政府向荷兰施加压力,迫使其撤回不合理的决定,并对中国企业和相关中国公民做出赔偿。
这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芯片的来源。它反映出欧洲在供应链问题上对中国的依赖,远远超过了他们自己的认知。
过去几个月里,欧洲国家一直在讨论车用稀土材料的问题,许多欧洲国家痛心于对中国稀土元器件的依赖。然而,在芯片问题上,欧洲的舆论往往认为自己占据优势。因为荷兰有阿斯麦这样的领先企业,这几年来荷兰在全球芯片产业中的影响力使得中国的芯片自主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中国企业到荷兰投资收购安世半导体,似乎也象征着荷兰在芯片产业中的垄断地位。
然而,当局势真正发生变化时,才有人意识到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安世半导体的核心生产能力已经转移到中国,而留在欧洲的晶圆制造厂不仅技术落后,且已经无法与中国大陆的晶圆制造厂竞争。当中国政府下令时,安世半导体的大部分生产能力可以迅速转移到中国,因此,半导体产业的核心优势其实早已掌握在中国手中。
在政治层面,荷兰政府也证明自己只是美国的“棋子”。特朗普政府为了与中国达成交易,曾随时准备做出妥协。然而,一旦协议达成,美国就会对这些“炮灰”国家不再关心。至今,中国政府针对安世半导体的反制措施已经实施了大约20天,而美国对此没有任何反应,完全忽视了这一事件,留下荷兰在风中凌乱。
这一事件给其他欧洲国家敲响了警钟。在他们试图与中国对抗之前,最好先审视一下自己的供应链,弄清楚究竟谁才是手中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