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盖着红章、让员工为不同意降薪而写“反思检讨”的通知,就好比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在这家老牌国货企业内部引发了激烈的连锁反应。
10月13日,这份“最后通牒”一曝光,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匹克早就不再是那个靠情怀稳坐江山的“晋江鞋王”了!
这可不是一场单纯的劳资矛盾,背后揭示的,是匹克在管理、市场沟通和战略布局上积累的“信任危机”。这三道问题交织在一起,硬是把企业送上了风暴的废墟边缘。
匹克的创始人许景南一直强调“家人文化”,但到了今年九月这次降薪风波里,员工们却感受到完全不一样的冷意,跟以前的氛围完全不一样啦。
9月11号,也就是发工资前四天,突然临时搞了一场降薪的沟通会,不过呢,这次场合可没有像平时那样坦率地聊一聊。
据员工反映,这次会议不仅没涵盖所有人,现场还设了禁言,所谓的“沟通”更像是单方面的“通知”。会后,大家都没收到任何正式的红头文件,对于降薪的具体方案和依据都一问三不知。直到发薪日过后,董事长许景南的一封内部信才算是姗姗来迟。
官方对外发的通知中,轻描淡写地说“全体同事都保持理解和支持”。可实际上,这所谓的“理解”是用停发九月份工资来胁迫那些不愿意配合的人,在十月十四日前交出“反思检讨”才算过关。从曾经被说成“家人”的大家庭,到现在被要求写检讨的“罪人”,身份的转换,让人都没反应过来。
内部沟通机制完全失灵,信任的裂缝越拉越大。员工们说,根本没有一对一的交流机会,一切都是高层拍板,然后层层传达。这种“先行动,后通知”的强硬做派,跟现代企业讲究的程序正义完全不搭边。到最后,劳动保障部门出手干预,甚至帮员工申请劳动仲裁,无疑是狠狠打了匹克内部管理的一记耳光。
要说内部管理的不靠谱只是点燃了导火索的话,那么匹克在应对公共形象上的不够得当,才真正让舆论炸开锅。就在降薪风波还在发酵的前几天,也就是九月初,匹克刚刚向泉州慈善总会慷慨捐了1亿元。
原本这是一件值得点赞的善行,可在后续“逼员工写检讨”的背景下,就变得挺讽刺了。大量的对外捐赠和内部员工的苛刻降薪,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引起讨论。“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说法,让不少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不是对企业,而是对企业里的员工。
这会儿,匹克的官方社交账号评论区可算是炸开锅了。“买你们家的东西,还得写多少字的检讨?”这句话夹着火气和调侃,刚好击中了大家的痛点。也有人用一种全新的角度看这品牌:一个公司怎么对待员工,可不是随便的事,已经变成他们“是不是愿意花钱买单”的一个重要标准了。
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可不是空穴来风。网上的网友纷纷整理出了“955不加班”公司的白名单,用实际行动支持那些重视员工福利的企业。这胖东来之所以能受到消费者的宠爱,主要是因为它用比同行更优厚的福利待遇,建立了坚实的雇主品牌壁垒,这份信任也最终转化成了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反过来看匹克,正是一点点在亲手瓦解几十年来积累的国货情感和市场信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次危机的根子,藏在匹克那老旧的家族式管理方式里。在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体制下,企业的未来发展基本全看创始人的个人看法,结果嘛,就出现了战略上的“抛弃未来”和资本市场的“失去信任”这类问题。
2018年,算是个典型的例子。当年,匹克已经把奥索卡的收购流程都走完了,合同也签了,但董事长许景南在最后一刻一意孤行,宁愿亏钱也要把收购给打住。或许他没料到,同一年,竞争对手安踏却下了大手笔,收购了亚玛芬体育,开启了多品牌运营的黄金时代,把和匹克之间的差距从80亿一下子拉到快千亿了。
对新业务和现代化转型的不信任,反映在企业的人才体系上。曾被誉为“态极之父”的核心技术专家蔡伟,最后带着团队和专利一起投靠了安踏。北京研发中心和鞋技术中心的负责人也相继离开。当公司不再信任专业人才,人才自然会用行动表达不满,选择离开。
产品方面也一样,董事长坚信“态极拖鞋还能再卖十年”,可市场的反应却很残酷:堆积如山的1000万双态极拖鞋,压了超过2.3亿的资金,而在今年第三季度,态极系列线上销量更是骤跌28%。对单一爆款的过度依赖,加上对市场变化的缺乏信心,让匹克失去了产品升级的好时机。
最让人揪心的警钟,源自资本市场。两家合作银行在贷后核查时,果断把匹克的授信额度从25亿狠减到8亿,减了近三分之二,达到了68%的缩水。金融机构敏锐的嗅觉告诉我们:匹克的还款能力和经营状况已经无法获得他们的信任了。为了渡过难关,匹克不得不抵押部分固定资产,甚至甩卖山东、郑州等本来还能赚钱的直营店,走上一条“卖血求生”的危险路。
一份荒谬的“检讨书”拉开了匹克信任崩塌的序幕,接连不断的多米诺骨牌一一倒下。内部员工的信任,被激烈的管理方式击碎;外部消费者的信任,因道德上的缺失逐渐流失。
资本和市场的基础信任,因为僵硬的决策变得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