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近日宣布出售位于横滨的总部大楼,并签订为期20年的售后回租协议,这一举措如同在泥潭中挣扎的自救,揭示了这家老牌车企深陷亏损的困境。与其说是战略调整,不如说是迫于财务压力的无奈之举。尽管能获得短暂的喘息,但这笔资金注入能否掩盖其销量疲软的根本问题,令人担忧。
据共同社报道,这座紧邻横滨车站及港口的总部大楼地理位置优越,买家为东京一家房地产公司。通过出售,日产将确认739亿日元(约合4.8亿美元)的特别收益,用于设施更新和业务改革,包括运营数字化转型和研发投入,公司宣称这是重组计划的关键一步。
然而,这并非简单的资产出售,而是采用了“售后回租”的模式。这意味着日产虽然失去了大楼的所有权,却要通过长期租赁继续使用,实际上是用“固定资产”换取“流动资金”,暴露出其现金流承压的窘境。
日产之所以采取如此“急刹车”式的操作,源于其持续恶化的财务数据。2024财年,公司录得高达6709亿日元(约合43.6亿美元)的净亏损。更令人担忧的是,预计截至2026年3月的2025财年,营业亏损将达到2750亿日元(约合17.8亿美元),这将是近五年来首次出现营业亏损。
而造成亏损的核心症结在于全球范围内的销量疲软。其中,日产主力车型轩逸、奇骏的销量同比下滑超过15%。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这个重要阵地,2025年前10个月的销量仅为58万辆,同比下跌22%。多款新车由于产品力不足,未能成功打开市场。
行业分析师王明指出,此次出售总部大楼所获得的739亿日元特别收益,仅能覆盖2025财年营业亏损的27%,而且售后回租模式下,每年还需支付租金,从长远来看并非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本质上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权宜之计。
王明进一步强调:“卖总部是无奈之举,但也是警醒信号。”对日产而言,真正的破局点在于产品与市场。当前,日产在电动化转型方面已经落后于丰田和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型布局也显得迟缓。同时,在燃油车市场又面临着自主品牌的强势挤压,产品竞争力持续下滑。如果不能在未来一两年内推出爆款车型以提振销量,仅仅依靠出售资产来“续命”,恐怕难以真正扭转颓势。毕竟,没有任何一家车企能够仅仅依靠“卖家当”来走出困境,日产需要的是战略层面的彻底革新,而非简单的资产腾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