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大规模新建”转向“大规模养护”的关键阶段,《“十四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算法模型提升养护决策水平,2025年道路养护已全面迈入“AI+”时代。在这一背景下,RGB3DS道路表观病害智慧检测系统的出现,正彻底改变市政单位、道路养护单位的传统作业模式,为道路养护注入强劲的智慧动能,推动行业从“汗水养护”向“智慧养护”跨越。
传统道路养护长期受制于“人工巡检+经验判断”的局限,三大痛点日益凸显:人工目视识别效率低下,一名养护工日均巡检仅能覆盖数十公里,且受疲劳、天气等因素影响,裂缝、微小坑槽等隐患易漏检;病害定位与量化依赖主观判断,导致养护施工范围偏大,资源浪费严重;定期抽检模式覆盖面有限,难以实现全路段排查,安全隐患无法彻底根除。而对于已配备道路检测车的单位而言,虽解决了基础数据采集问题,但缺乏智能分析能力,海量影像数据仍需人工逐帧审核,检测车的硬件价值未能充分释放。
RGB3DS系统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了“采集-诊断-治理”的全流程智能闭环,让道路检测车真正升级为“移动智慧诊疗平台”。在检测环节,系统搭载的深度学习算法经过海量病害样本训练,可自动识别沥青、水泥等不同路面材质的22种国标规定病害,涵盖裂缝、坑槽、车辙、沉陷等核心隐患,识别准确率至高达96.4%。与人工目检相比,其处理效率实现质的飞跃——每分钟可处理120张以上高清影像,效率提升20倍以上,且支持7×24小时全天候在机检测,无论是暴雨天气还是夜间作业,都能稳定输出检测结果。更值得关注的是,系统兼容20-80km/h的采集速度,可适配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农村公路等多场景,实现多车道同步检测,让检测车的作业能力得到最大化发挥。
数据处理的标准化与精准化,是RGB3DS系统赋能行业转型的关键抓手。传统人工检测的主观误差往往导致数据无法复用,而该系统严格遵循《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5210-2018),结合GPS/北斗定位技术,可精准勾勒病害轮廓、计算修复面积并标记具体位置,实现“病害位置-影像资料-量化数据”的全程溯源。针对养护单位的实际需求,系统能一键生成病害标注图、分类统计表、PCI(路面损坏状况指数)分析报告等多维成果,这些数据可直接对接行业大数据平台,彻底打破“信息孤岛”,为后续养护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浙江某市政道路养护项目中,该系统将100公里道路的检测报告生成时间从传统的30人天缩减至3人天,同时将养护施工颗粒度从“千米级”提升至“米级”,大幅提升了作业精度。
从长期价值来看,RGB3DS系统正在推动道路养护从“被动抢修”向“主动预防”转型。系统构建的病害数据库支持自定义扩展,通过持续学习人工补充的未识别病害,模型识别能力不断迭代优化,实现“越用越智能”。借助历史检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养护单位可清晰掌握道路病害的演变规律,精准预测未来老化趋势,将资金和资源集中投向“最需要的地方”,有效延长路面寿命。对于已拥有检测车的单位而言,无需额外购置专用硬件,仅通过系统升级即可激活现有设备价值,单公里检测成本降至40元,综合人力成本节省60%以上,真正实现“降本增效提质”的三重目标。
在交通强国建设的背景下,道路养护的智能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RGB3DS道路表观病害智慧检测系统通过AI算法与车载硬件的深度融合,不仅解决了传统养护的效率与精度难题,更构建了数据驱动的养护管理新范式。随着技术的持续推广,必将有更多市政和养护单位借助这一智慧工具,守护道路安全,让城市交通“血管”始终保持健康畅通。
RGB3DS道路表观病害智能检测系统通过高效处理检测车采集的路面影像数据,实现病害自动识别、精准标注、智能分析,并一键生成执行标准的道路检测规范的检测报告,大幅提升道路养护效率与科学性,推动公路管养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