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正面交锋背后,“电、算、碳”正史无前例地实现逻辑闭环!
创始人
2025-11-09 00:35:02
0

来源:赶碳号科技

耿爽,终于让所有新能源人爽了一把。这一“爽”的背景,是我们的“新三样”长期以来一直在为全世界的碳中和做贡献、但却处处遭到不公平的贸易歧视打压的委屈与怨气,终于得到这一次的释放。中国为全球经济发展和拯救人类环境所作出的贡献,不容歪曲,中国新能源产业为人类碳中和所付出的努力,不容漠视。

11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气候与安全”公开会。会上,美国代表再次点名指责中国碳排放过高,妄称中国“借碳排放优势获得不公平竞争力”。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当场三次发言,逐层回应。他强调,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但也是发展中国家中行动最快、减排力度最大、能源转型最彻底的国家之一;美国才是历史累计排放最多、人均排放最高的国家,却两度退出《巴黎协定》,破坏全球气候治理的努力。

数据中心即将引发的电荒,海外储能的爆单,都在昭示着新能源渐成主流,而特朗普推动的化石能源逆流,可以休矣。

这一幕让新能源行业的从业者格外感同身受。因为在能源转型的世界格局中,真正的竞争不在话术,而在工程与账本——谁能让电更清洁、更便宜、更稳定,谁就赢得了未来的主动权。

以上这些,其实正是赶碳号最近一年来一直在深度思考的一个宏大课题:电、算、碳即将完成逻辑闭环。

这是一个多大体量的产业?电力能源是百业之基,碳中和关系人类共同命运,而算力是人工智能大时代的基座,是人类最后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未来,将会有多少新兴产业、多少重大商业机遇将因“电、算、碳”而迸发出来?

01

中国如何把“碳中和”量化、产业化?

过去五年,中国能源系统经历了结构性跃迁。

从“十四五”开局到2025年秋,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接近22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近六成;其中,太阳能装机约11亿千瓦,风电约5.8亿千瓦,装机规模与增长速度均居世界第一。新增装机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八成以上。这不仅意味着能源结构的重构,更标志着中国电力系统从“煤为主”向“绿为主”的根本转变。

更重要的是质量的变化。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的同时,储能、柔性调节和电网智能化的配比在不断优化。新型储能装机在“十四五”期间增长了近30倍,累计规模已超1亿千瓦;新能源发电的峰谷差正在通过市场化机制被逐步消化。

过去十年,中国光伏度电成本下降了超过八成,陆上风电度电成本下降超过七成。今天,中国制造的光伏组件和储能系统不仅在国内支撑绿色转型,更成为全球最具性价比的能源装备。

根据国家能源局和相关研究机构测算,仅“十四五”期间,中国出口的光伏、风电设备帮助其他国家减少了约4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欧洲全年总排放量的八成。这意味着,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承担的不仅是本国的减排责任,更是在为全世界提供低成本的绿色供给。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技术、资本和政策的长期合力。光伏、储能等产业链环节形成了世界最完整、成本最低的生态体系;国家电网层面,“源网荷储一体化”与“绿电直连”项目在各地快速落地,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的耦合度空前。事实证明,绿色转型在中国并非“被动履约”,而是主动竞争力的再造。

02

美国电力困局:当化石能源回潮遭遇系统性约束

与中国的持续推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能源转型正在遭遇结构性“逆风”。

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宣称要保障能源安全、振兴制造业,结果却重新推高了化石能源的产量。美国原油日产量在2025年夏季创下历史新高,天然气出口也创新纪录。但另一方面,美国的电力系统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约束。

最大的压力来自电力需求的激增。AI算力中心和数据中心的崛起,正把美国的用电负荷推向新高。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将接近1000太瓦时,美国占据其中近一半。换算下来,美国未来五年新增电力需求中,至少有一半来自AI数据中心。单个大型数据中心的用电负荷往往以百兆瓦计,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的年用电量。这一变化正在重塑美国的电力格局。

其次是电网瓶颈。美国电网基础设施平均服役年限超过40年,跨区输电能力严重不足。美国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到2035年,跨区输电能力至少需要提升57%,新增线路总里程需增加近五万“GW-英里”。这意味着,美国需要在未来十年投入超过1.4万亿美元的资金,用于老旧电网改造与扩容。仅2024年,美国联邦政府就不得不拨款22亿美元,用于电网升级的应急投资。而在审批、环保与地方协调机制重叠的情况下,许多项目从立项到开工需要五年以上。

这些约束叠加,使得所谓“化石回潮”并非真正的“能源独立”,而是一种被动的短期稳供策略。新增负荷主要来自AI产业与电气化趋势,电网老旧无法快速承载,化石能源虽然在短期内填补缺口,但从成本与效率的角度看,它无法应对长期的系统性增长。

更现实的账本是度电成本。美国公用事业级光伏与陆上风电依然是所有新增电源中成本最低的选择。储能的度电成本也在快速下降——2025年4小时储能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已降至每兆瓦时200美元以内。这意味着,哪怕在化石能源价格低位的时期,风光储的经济性也更具吸引力。

当AI数据中心带来的电力需求持续暴涨,当地方电网承压、审批延误、资金不足,美国的能源系统将被现实逼回风光储的主路径。这不是政治选择,而是经济必然。

03

三重动力:AIDC、电网与资本

AI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以及工业智能化的扩张,使得电力正在成为美国数字经济的核心约束条件。谁能提供更稳定、更低价、更清洁的电力,谁就能承接这场技术浪潮的红利。

美国科技巨头已经开始用脚投票。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纷纷与清洁能源开发商签订长期购电协议(PPA),单笔合同动辄上百兆瓦。其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化石能源价格波动剧烈,而光伏、风电加储能的组合能以可预期的成本锁定未来十到二十年的供电。

电网投资也正在被重新定义。过去两年,美国主要州份纷纷启动输电与配电网的现代化计划,包括柔性直流线路、动态线路评级、潮流控制装置等。配合储能系统的加装,局部地区已开始尝试“以储代网”的方式提升局域电力调度能力。这些技术层面的调整背后,反映出一个共识:要想满足AIDC的用电需求,必须用更灵活的电力结构,而不是简单的化石扩张。

资本市场的逻辑同样在改变。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长期低息融资,因为其风险可预测、现金流稳定、政策支持明确。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虽然带有浓厚的产业竞争色彩,但在项目融资层面确实降低了风光储项目的融资成本。可再生能源的资本折现率已低于化石能源,这意味着它们具备更强的长期投资吸引力。

在现实层面,这种趋势已经体现在装机数据上。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储能新增装机量约5.6吉瓦,创下季度新高;光伏装机增速放缓,但全年新增依旧维持在高位。无论政治风向如何变化,系统层面的回正力量已经显现。

04

中国制造凭一己之力撑起全球减碳

如果要问,中国对全球减碳贡献了什么,答案可以用几组数字概括。

第一,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到2025年,中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超过16亿千瓦,超过欧盟和美国的总和。每一度来自中国的光伏组件电力,都意味着全球煤炭需求的进一步下降。

第二,中国的产业链为全球提供了可负担的绿色供给。过去五年,中国光伏组件的出口价格下降了40%,逆变器下降了近三分之一。以2024年的全球市场测算,中国出口的光伏组件和储能系统累计装机容量约为海外新增总量的七成。这意味着,如果没有中国的制造体系,世界的能源转型成本将至少提高20%到30%。

第三,中国的减排贡献可被直接量化。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国出口的风光设备累计减少海外二氧化碳排放约41亿吨,仅2023年就贡献8亿吨。这一数字相当于日本、英国、法国三国一年全部排放量之和。

第四,中国的国内转型同样在提速。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在2024年首次超过煤电,新型储能装机同比增长超过100%,风光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近三成。中国正在以工程化的方式兑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

05

新周期下的新机遇

对于中国新能源企业而言,耿爽的这次发言不仅是一场外交上的正面回应,更是一场产业信心的注入。它提醒我们,不必被所谓的外部叙述牵着走。真正的竞争,从来是工程、技术、金融与管理的综合能力之战。

机遇在于全球市场的结构性缺口。

美国的AI数据中心、欧洲的电网改造、东南亚与中东的能源转型,都需要巨量的储能设备、逆变器、配网系统与光伏组件。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拥有完整的技术体系与制造能力,若能把技术标准、融资方案、服务体系同步出海,就能牢牢占据价值链高地。

当然,风险也在同步累积。部分市场存在“低价中标”的短视行为,忽视质保周期与系统冗余;个别企业在出口环节忽略当地的网络安全、并网标准与税收合规。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校正,可能在未来反噬整个产业。新能源企业应当守住工程安全与现金流健康这两条底线——前者是信誉,后者是生存。

更深层的挑战,是如何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全球话语权。过去十年,中国以制造规模压低了全球能源转型的成本;下一个十年,中国必须以技术标准、金融模式和系统集成能力去定义新的价值秩序。这是产业从“供应商”到“解决方案提供者”的升级,也是构建长期竞争力的关键。

结 语

这场在联合国舞台上的正面交锋,看似外交层面的争锋,实则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它标志着“电、算、碳”三大体系,正在全球范围内完成前所未有的逻辑闭环。耿爽的回应,不只是一次外交反击,更像是中国新能源力量的一次集体宣言——我们的能源结构、产业体系和技术积累,已经成为世界不可忽视的变量。

过去十年,中国以电力革命为起点,通过光伏、风电、储能、电网改造的系统跃迁,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真实的“底座”;同时,以碳中和为战略目标,推动工业、交通、建筑等全社会的低碳化转型,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减排与绿色投资市场;而人工智能与算力的爆发,则在需求端打开了新的空间——数据中心、智算中心、云基础设施,它们对电力的需求让能源问题重新回到经济的核心。

电,是物理基础;碳,是约束与方向;算,则是增长与文明的新引擎。三者的融合,不仅是能源革命的延伸,更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起点。当算力成为新的生产力,当每一度电都被计算、调度、优化,当能源系统与数字系统深度耦合,人类社会的增长方式将被重塑。能源,不再只是供给问题;碳,不再只是减排指标;算力,也不再只是科技命题——它们共同组成了未来经济的新骨架。

今天,中国正在这个闭环的中心位置上。我们既是最大的清洁能源制造国,又是全球碳中和进程的主力军,更是算力时代基础设施的重要建设者。从绿电到绿算,从光伏基地到智算中心,从储能电池到AI芯片,一条贯穿“电—碳—算”的产业链,正在中国大地上铺展成形。

这意味着一个新的战略命题正在形成:谁能率先打通电、算、碳的系统边界,谁就能定义下一代工业文明的形态。能源的革命不再只是环境问题,而是生产方式的重构;碳中和不再只是承诺,而是经济竞争力的再平衡;而算力,则是连接两者的总开关。

这正是赶碳号长期关注与研究的核心主题。电、算、碳的闭环,不仅是一场技术与产业的融合,更是未来二十年全球经济的主线。一场新的产业秩序,正在静默而宏大的逻辑中加速成形。

编审及统稿:侦碳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原创 安... 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争夺战可谓是一场引人注目的国际博弈。荷兰与中国之间关于这一科技巨...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爱心包裹捐赠... 11月7日,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白神首中心校校园内暖意融融,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为该校学生现场捐赠爱心包...
权识国际(00381.HK)拟... 权识国际(00381.HK)公布,于2025年11月7日,该公司全资附属侨雄( 福建 )投资有限公司...
从辣味奶酪到奶酪火锅,这块“奶... 本文来源:消费者报道 作者:黄欢欢 近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在上海举办。期间召开的“乳业优化...
财闻一周精选:231万新股民“... 本周,财经市场热度拉满!十月A股开户量再破200万,年内新开户数已超去年全年;超50亿元资金疯抢首批...
重大工程开工!四川省委书记、省... 四川日报消息,引大济岷工程是《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骨干水网工程,是国家“两重”建设标志性重大...
联想上海基金签约成立 首期规模... 每经AI快讯,据联想集团消息,在11月8日举行的2025联想创投CEO年会上,联想与上海未来产业基金...
连续第12个月增持,中国央行黄... 11月7日,中国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末外汇储备3.343万亿美元,9月末为3.339万亿美...
原创 听... 在当前乌克兰的战火纷飞中,红军城即将沦陷的消息让整个国际社会都为之一震。俄罗斯军队已经如潮水般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