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像特斯拉的小鹏汽车,对更高估值渴望也变得愈发强烈。
11月5日,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汽车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走了一段“猫步”,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因为高度拟人一度被怀疑是“真人套皮套”,“逼得”何小鹏不得不拉开机器人背后拉链来做展示回应。
在这个有趣的小插曲过后,小鹏汽车美股和港股两市都迎来大涨,小鹏汽车港股估值再度站上1700亿港元,但小鹏汽车的股民对于这样的表现并不满意,有股民表示“作为对标特斯拉的唯一标的,小鹏汽车估值严重偏低”,持有类似观点的股民不在少数。
在科技日后的采访中,何小鹏也表达了对估值的看法,他表示小鹏汽车和特斯拉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物理AI的践行者,特斯拉的估值并非仅基于电动车业务,其人形机器人、AI模型、自动驾驶规划等都获得了高度认可,如今小鹏汽车也正式公布了计划,期待未来能获得类似的认可。
作为对比,截至11月6日,特斯拉市值为1.48万亿美元,大约是小鹏汽车的66倍,差距的确非常明显。所以小鹏汽车真的被低估了吗?
小鹏汽车像特斯拉吗?
因为业务模式上的相似,小鹏汽车经常被称为“中国的特斯拉”,两者都以智能化为核心战略、都坚持纯视觉智能驾驶路线、都布局汽车+人形机器人+Robotaxi+飞行汽车多元化业务,甚至小鹏汽车还是唯一一家与特斯拉发生过公开且直接法律纠纷的车企,两者确实颇为相似。
同时,两者不仅业务模式相似,毕竟智能化已经成了所有车企的核心战略,上述多元化业务也都是车企的热门参与领域,但能在智能化和上述多元化业务上都能做出差异化标签和领先优势的确实不多。
智能驾驶方面,小鹏汽车已经是国内的第一梯队;刚刚亮相的人形机器人,就其拟人性来看,不仅不输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甚至也不输宇树科技等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飞行汽车方面,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预计2026年大规模量产交付,目前已经收到了7000台订单,领跑飞行汽车行业。
Robotaxi业务虽然要2026年才有三款车型面试并开始试运营,但以小鹏汽车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实力,要追赶上行业领先者相信也不难。
这些都是支撑小鹏汽车投资者认为其被低估的理由,然而这些理由中,有一个最为核心的对比点被弱化了——汽车业务。
2024年,特斯拉和小鹏汽车的销量分别为178.92万辆和19.01万辆;2025年前三季度,两者销量分别为121.78万辆和31.32万辆。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早在2020年就实现了全年盈利,而小鹏汽车2025年还在为实现单季度盈利而努力。
回溯两者的发展历程,特斯拉是在2020年汽车业务实现盈利,并明确已经进入快速上升渠道后,才开始大手笔布局人形机器人业务,并宣布全面转向AI的,2021年的AI DAY就是标志性的节点。
反观小鹏汽车,早早就确立了比特斯拉更为广泛的多元业务布局,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搞定最核心的汽车业务,如果从这一点来看,两者其实没那么相似。
小鹏汽车该值多少?
好在,小鹏汽车正朝着2025年四季度盈利大踏步迈进,以其当前的经营来看,这个目标大概率是可以实现的,等到这个短板补齐,小鹏汽车的估值是否应该重估?
笔者认为,小鹏汽车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一定是个里程碑式的时刻,也一定会在股价和估值上有所反应,但就此实现估值的大幅增长,恐怕并不乐观。
首先,主营业务质量有待提升。今年前10个月,小鹏汽车累计销售35.5万辆新车,同比增长190%,9-10月两个月连续交付4万+,增长明显,但结构并不算理想,MONA M03月均销量在1.5万辆左右,占总销量比重在四成所有,存在过度依赖单一车型的问题,且MONA M03明显偏低端。
以MONA M03(2024年8月27日上市)为开端的这波新品攻势中,从P7+(2024年11月7日上市)到G7(2025年7月3日),都出现了高开低走的现象,P7+在销量短暂站上月销万辆台阶之后,一路向下,目前已经跌至5000台水平;G7上市前两个月销量小幅攀升,但9月就下滑至2960台,环比下滑56.54%。
而且这两台车初上市时的订单都非常火爆,P7+上市3小时大定突破31528台,G7上市9分钟大定超过了1万台。
8月27日刚刚上市的全新P7,订单同样火爆,上市7分钟大定破万辆,9月也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销售8104台,但是否可以持续有待观察。
新车型屡屡高开低走、整体销售结构偏低、单一车型占比过高,这样的小鹏汽车即便四季度实现盈利,也难说其经营质量很高,现在只能看从小鹏X9开启的增程车攻势能否够扭转这一局面了。
其次,智能驾驶优势缩小。实际上,小鹏汽车主营业务质量不高就已经能说明一个问题:其智能驾驶优势无法转化为销量优势,而且小鹏汽车智能驾驶优势标签越突出,越反衬出其无法转化为销量增长的尴尬局面。
更令人担忧的是,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优势正在不断缩小。相比早年横扫全球的特斯拉,如今的新势力车企,谁也没有技术上的断代领先优势了,90分的智驾和70分的智驾,在消费者体验上,可能并不会有太明显的差距,也很难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关键选项。
再次,多元业务带来的高投入。无论是飞行汽车还是人形机器人,都是重投入、长回报期、未来前景不明朗的领域,这些投入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成果,没有人能说的准,就连何小鹏也坦言,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的难度,相当于在软硬供应链都不成熟时自研Robotaxi,是巨大的挑战。
市场固然乐见小鹏汽车在新领域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的担心多线作战对主营业务是否会有影响、对企业业绩是否会有拖累,高额研发不是问题,可研发效率过低就是问题了。
最后,当前估值已反映热门概念。与特斯拉相比,小鹏汽车估值可能大幅偏低,但与其他新势力车企对比,其估值并不算低。目前,小鹏汽车的市销率约2.23倍,蔚来约1.45倍,理想汽车约0.84倍,小鹏汽车已经是其中最高的了。
显然,小鹏汽车当前的估值已经包含了人形机器人、AI等热门概念,否则其估值会更低。
此外,也需要考虑特斯拉估值偏高的问题,自今年4月初以来,特斯拉的市值已经翻了一倍,而今年以来特斯拉的业绩表现是在下跌的,这得益于投资者对马斯克各项创新能够兑现的“坚信”。
小鹏汽车想要的大概也是这些“信仰”,可获得这些“信仰”不会比在汽车业务上超越特斯拉容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