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比亚迪内部员工爆料,公司近期人员流失现象呈爆发式增长,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有员工直言,仅自己所在科室的离职比例就高达三分之一,而从公司整体来看,此次离职潮规模已突破千人。人员的大规模流失已直接传导至经营端,导致公司季度绩效创下近年新低,与此前部分季度的盈利高增形成鲜明反差。
员工普遍将矛头指向公司推行的“狼性文化”制度,认为其存在根本性设计缺陷。该制度下,公司发展的红利并未惠及多数核心业务骨干,仅有极少数绩效评级为C的员工能获得实质性收益,而绝大多数员工面临的是无休止的考核、排名与隐性打压。这种失衡的激励机制导致公司人才梯队建设陷入不健康循环,加之事业部层面缺乏人文关怀,员工工作热情持续低落,对职业发展前景感到迷茫,不少人直言“看不到未来希望”。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职级体系中C级属于总监、研究所所长等管理层级,这一评级分布进一步加剧了普通员工的晋升焦虑与收益落差。
为核实信息真实性,爆料者与两位曾任职于比亚迪不同部门的前员工进行了深度沟通,二人均证实了上述情况的客观性。他们提到,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落幕,市场已从高速增长的增量时代全面转入存量竞争阶段,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比亚迪面临着销量目标承压与利润空间压缩的双重经营压力。当前,这两位前员工均已在积极筹备跳槽,计划寻找更契合职业发展的新平台,这一选择也折射出部分员工对公司现状的失望。
事实上,比亚迪的人员流动困境并非个例,而是存量市场竞争加剧下行业人才调整的缩影。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渗透率已突破五成,市场增长逐渐放缓,企业竞争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比拼,比亚迪也面临着从疯狂扩张到冷静收缩的战略转折。
此前有数据显示,比亚迪曾通过“结构优化”缩减员工规模,而此次千人离职潮,既暴露了狼性文化下的管理矛盾,也反映出行业转型期企业与员工的诉求错位。在行业利润率普遍下滑、头部企业纷纷降本增效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竞争压力与人才留存,如何优化激励机制让核心骨干共享发展成果,已成为比亚迪亟待破解的核心命题。
文章来源:网络,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
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烦请平台留言删除。
更多文章请进入下方按钮“往期文章”或“分类阅读”页面进行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