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全球汽车巨头,如今竟落魄到将自己栖居数十年的总部大楼挂牌出售。这一幕,听起来似是天方夜谭,却在日本横滨真实上演。那座曾是日产汽车辉煌象征的总部,如今标价高达97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更令人唏嘘的是,出售之后,日产仍需“灰溜溜”地将其租赁回来作为办公场所。这种操作,与寻常百姓变卖房产后再租回居住的情形并无二致,透着一股浓浓的辛酸与无奈。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日产半年近2000亿日元的巨额亏损,以及全球范围内2万人的裁员潮。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汽车帝国,究竟是如何沦落到不得不变卖家产以“续命”的地步?这出比电视剧更跌宕起伏的故事,还得从那位曾被捧上神坛的男人说起。
卡洛斯·戈恩,一个在汽车界足以呼风唤雨的人物。时间回溯至1999年,彼时的日产已是千疮百孔,背负着2万亿日元的沉重债务,连续七年亏损,濒临破产边缘。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戈恩的到来,如同一位手持利刃的外科圣手,面对病入膏肓的日产,他毫不犹豫地进行了“开膛破肚”式的改革。工厂的关闭、两万多名员工的裁撤、盈利能力差的车型砍掉……戈恩的手段之狠,令日本商界为之侧目,他因此收获了“成本杀手”的绰号。然而,这剂猛药却药效显著,短短两年内,日产竟奇迹般地起死回生,重拾盈利能力。戈恩也因此一战成名,被誉为日产的“救世主”。那段时期,日产的汽车在国内市场表现抢眼,尤其是天籁,其宽敞舒适的后排空间,赢得了“移动大沙发”的美誉,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梦想之车。
然而,“天下无鱼,吃药须谨慎”。戈恩为日产开出的这副药方,实则是一把双刃剑。他的成功之道,归根结底在于“抠门”。为了挤出利润,他让日产在那些消费者难以察觉、触及的地方,不遗余力地削减成本,也就是俗称的“减配”。这如同为病人注射强效的吗啡,虽能暂时缓解痛苦,但病根却在体内愈发恶化。这颗裹挟着利益的“慢性毒药”,在十几年后终于全面爆发,将日产推向了更深的泥潭。
如果说戈恩的“成本主义”是日产的内在隐疾,那么他本人的戏剧性陨落,则是那记响亮的耳光,彻底击碎了日产最后的体面。2018年,这位商业巨擘在东京机场被日本检方以财务造假等罪名当场逮捕。然而,更令人瞠目结舌的还在后头。在严密的监视之下,戈恩竟策划了一场堪比好莱坞大片的惊天逃亡。他藏匿于特制的乐器箱中,在伪装成乐队成员的特工协助下,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日本,最终在黎巴嫩高调现身。这场“胜利大逃亡”震惊了世界,也让日产这艘巨轮在瞬间失去了船长,彻底迷失了航向。《哈佛商业评论》的研究表明,一个由强人领导的庞大组织,在领导者以非正常方式离去后,往往会陷入数年的“战略真空期”。日产,不幸成为了这一理论的绝佳注脚。主心骨的缺失,导致内部派系林立、争斗不休,曾经牢不可破的雷诺-日产联盟也开始分崩离析,这个庞大的帝国,就这样从内部开始走向腐朽。
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本效益”,日产竟丢失了自己最宝贵的灵魂。很多人可能不曾知晓,如今这个略显暮气沉沉的日产,曾几何时是一个狂热到极致的“技术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它启动了名为“901计划”的项目,目标宏伟且充满热血:要在九十年代打造出全球最出色的汽车。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驱动下,诞生了赛道上的不败神话“战神”GTR,它将当时的宝马M3、奔驰190E等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而其VQ系列发动机,更是连续十余年蝉联“沃德十佳发动机”的殊荣,成为无数车迷心中的“神机”。那时的“技术日产”,是一种信仰,一种图腾。
然而,放眼如今的汽车市场,当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们在发布会上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智能座舱、激光雷达、城市自动驾驶时,日产却显得茫然无措,仿佛一个初入文明社会的原始人。它寄予厚望的纯电动车型ARIYA艾睿雅,其车机系统的卡顿程度,足以让人回忆起十年前的安卓手机;而其所谓的智能驾驶,也仅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与竞争对手相比,简直如同诺基亚与iPhone的鸿沟。一位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汽车竞争的核心早已不再是发动机和变速箱,而是电池、芯片和软件。固守传统、在研发上斤斤计较的车企,被淘汰是迟早的事。”冰冷的数据不会说谎,近年来,日产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一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那个曾经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技术的偏执狂,最终还是活成了自己最厌恶的模样。
战场上,一瞬的分神,就可能面临对手的刀刃。而中国市场,正是日产溃败得最惨痛的“滑铁卢”。回首过往,日产轩逸在中国市场可谓风光无两,常年位居轿车销量榜首,被誉为“家轿之王”,月销数万辆如同探囊取物。可如今呢?销量如同“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2023年前三季度,东风日产的销量同比下滑了近一成。新能源领域更是惨不忍睹,备受期待的ARIYA艾睿雅,月销量仅几百台,连比亚迪、特斯拉的零头都望尘莫及。销量不济的原因不言而喻:如今的消费者并非傻瓜。当消费者可以用同样的预算,购得设计更前卫、内饰更豪华、车机系统比iPad更流畅,甚至还能自动泊车的国产品牌新能源车时,又有谁还会为配置寒酸、技术落后的老牌日产买单?尤其是在日产不顾市场反应,固执地为换代奇骏搭载三缸发动机后,它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早已被贴上了“不厚道”的标签。
如今的日产,正如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迷茫巨人。身后,是再也回不去的燃油车时代的辉煌;身前,是无论如何也挤不进去的新能源未来牌局。出售总部大楼,或许能换来一时苟延残喘的资金,但它无法挽回早已失落的品牌信任,更无法追赶那个被它亲手错过的、波澜壮阔的时代。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它从不为任何一个掉队者,哪怕是曾经的巨人,流下一滴同情的眼泪。
上一篇:黑色TPU薄膜性能全面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