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原来,这才是兄弟单位真正的意义
创始人
2025-11-10 03:36:16
0

在管材制造行业,市场高度细分,传导到企业,就难免有的活儿多,有的活儿少。宝石管业就面临这种情况。这个拥有9个生产基地的“大家长”,面对各分公司订单不均衡的状况,想了个法子,叫“人随订单走”。

道理很简单,就像过日子:一个孩子忙不过来时,其他兄弟姐妹就过去搭把手。于是,当秦皇岛的“孩子”需要帮忙时,宝鸡、西安、克拉玛依的“兄弟姐妹”就背起行囊,千里迢迢前去支援。

日子长了,“兄弟姐妹”们的心贴得更近了,各自的本事也见长了,“大家庭”的日子也就越过越红火。这篇文章讲述的,就是一个“大家庭”如何让每个“孩子”都有奔头、大家抱团发展的暖心故事。

9月24日,秦皇岛,晚上8时20分。郭党社看了看表,还有10分钟,就是他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与家人视频通话。

自5月8日随队奔赴宝世顺公司支援生产以来,他已经离开宝鸡的家4个多月了。每天这个时间,正是读高三的女儿晚自习后到家的时刻。视频,成了父女俩每日雷打不动的“相聚”。

“小家”与“大家”的抉择

做了多年钳工的郭党社,如今做起焊工得心应手。李少波 摄

郭党社是宝石管业生产保障服务中心一名工作多年的钳工技师。此次离家千里来到秦皇岛,是因为兄弟单位宝世顺公司承接了国内重点管线及国际民生管线的大订单,保供压力骤增,急需内部支援。

在这里,他从事的是焊管作业。这对他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技术上的挑战尚可克服,让他最放心不下的,是正值关键期的女儿。女儿从小到大都未与他长时间分离,如今步入高三,他却无法陪在身边。临行前,那场与女儿的“谈判”,他至今记忆犹新。

“爸爸要去兄弟单位支援一段时间,你在家要听妈妈的话,好好读书。”犹豫多日,终于在一天晚饭后,他把要去外地工作一段时间的消息告诉了女儿。

“为什么非要去?不能就近招人吗?”女儿的语气里带着不解和埋怨。

郭党社耐心解释:“这叫‘人随订单走’。爸爸单位现在任务不饱和,兄弟单位订单多、缺人手。我们去支援,既能帮上忙,自己也有活干,还能多挣点钱。”他一边说,一边留意女儿的神情。

女儿低头沉默了一会儿,最后轻声说:“那你要注意安全。”

不只是郭党社,许多要去支援的同事都面临“小家”与“大家”的抉择。以往喊了无数遍的“舍小家为大家”,这一刻具象化了。

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人随订单走”的事情,要从2016年说起。

当时,行业遭遇寒冬,宝石管业这家有着近60年历史、拥有9个生产基地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面临订单严重不均衡的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困”则思变。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提出“人随订单走”的思路。

康青峰算是最早“吃螃蟹的人”之一。当时,新疆克拉玛依公司因转型升级,需新建专用管生产线。这个成立仅5年的新单位,一直从事的是输送管生产,面对全新的生产线,一时无从下手,只得向兄弟单位求援。

作为西安专用管公司的操作骨干,康青峰带队前去支援。而跟他一起出发的人,都是自愿报名的。这一点很出乎公司的预料——原以为要去2000多公里外的艰苦地区,得下大力气做动员工作,没想到平均年龄不到32岁的员工队伍热情高涨,经过筛选才最终确定了支援人选。

2017年2月,31岁的康青峰打起行囊,毅然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咱也算是‘人随订单走’政策的先行者之一了。”提起这段过往,康青峰如数家珍。他翻出一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那段时光的点滴。

“现在叫‘人随订单走’,我们那会儿,得先‘走’过去,后面才可能有订单!我们得帮兄弟单位把专用管生产队伍组建起来,帮他们生产出第一根合格的钢管,订单才能来,大家才能真正‘走’起来。”康青峰还记得,临行前,所有人都壮志满满。

出发时,康青峰的儿子才2岁,正是牙牙学语的年纪。有人问他:“你舍得儿子?”他说:“咱得给儿子做榜样呀,将来他长大了,我还要跟他比谁拿的奖状多!”

带着这份自信与豪情,康青峰和他的团队在戈壁上挥洒着汗水和智慧。3个多月后,曾经的空地上,一条崭新的专用管生产线拔地而起。当第一根套管带着金属的光泽缓缓下线,当它在井下稳稳扎根的消息传来,所有人的眼眶都泛起了热意。

彼时,他们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参与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算好“小账”与“大账”

今年2月,支援的员工在宝世顺公司集结。李少波 摄

新政策落地,难免遇到阻力。

“人随订单走”推行之初,并非一帆风顺。时任宝石管业人力资源部部长刘军回忆,被支援单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拒绝。因为在他们看来,使用本地临时工成本更低,也省去了安排异地员工食宿的麻烦。接受外地支援,意味着综合成本的上升。

宝石管业没有回避矛盾,而是将各成员公司负责人召集一堂,摊开账本,整体测算。结果清晰可见:虽然单一基地的成本略有增加,但公司整体的人工成本显著下降。

“关键要算‘大账’。”刘军语气坚决,“如果只看局部,固守旧思维,最终只会全盘皆输。”

账算清了,思想也随之打通。2016年底,宝石管业正式出台人力资源输出与输入的相关管理办法,打破旧有用工壁垒,推行“人随订单走”。

经过一年的试点与磨合,各成员企业逐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拥抱这一新机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市场的风浪面前,唯有抱团,方能共生。

和想的不一样

晚上8时30分,视频准时接通。屏幕那端,女儿状态不错。“刚开始有点紧张,但现在觉得高三也没什么不一样,反正还是上课、学习嘛!”孩子笑着说。

挂断电话,郭党社一时有些恍惚。女儿的这番话,何尝不是他们初来时的写照?

政策施行初期,尽管大家为了生计愿意走出去,但真正踏入陌生的环境,面对全新的设备,不少人心里还是有点打鼓。

“最怕把活儿干砸了!”来自宝鸡输送管公司、56岁的沙勇坦言。畏难情绪固然存在,但更多人担心的是因自己业务不熟练影响产品质量,损害公司信誉。

也正是在那一刻,大家意识到,无论来自哪家单位,此刻大家共举的,是“宝石管业”这一面旗帜。

“原以为同属兄弟企业,上手会很顺利。等到了现场才发现,每家企业的‘脾气’不同,对工艺、设备、班组默契等,都要重新学起。”同样来自宝鸡输送管公司的张维,在支援日记中这样写道。

宝鸡输送管公司也不是第一次外派员工支援兄弟单位了。2021年10月,疫情时期,该公司制管一分厂就曾派出20人的队伍,远赴上海生产线支援。

郝少哲和陈向阳就在这支队伍里。当时,郝少哲刚满30岁,雄心勃勃,想着一定要帮兄弟单位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陈向阳除了担心年迈的母亲外,心情也比较放松。用他的话说:“干这行30年了,几十年就围着这一条焊缝,干管子的时间比这条生产线的年龄都长,一定没问题!”

队伍里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念头。然而,当他们真正走进需要支援的生产线时,才发现:嘿,还真不一样。

当时,来自资阳钢管公司的37名支援兄弟已早一步到达现场。大家虽素未谋面,却因工作很快熟络起来。资阳的兄弟们笑称,这是“川军”和“陕军”在沪会师,还主动分享注意事项。

“首先,设备就不完全一样;其次,工艺流程与我们习惯的也有细微差别。得先熟悉流程,再熟悉设备,这样才能保证工作质量。”郝少哲当时已是“一岗多能”的能手,但他的“多能”局限于相同领域。他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员工不仅一岗多能,更是跨领域的全能。

“原来,活儿还有另一种干法。”这是郝少哲和陈向阳的共同感受。

生产顺畅后,他们还有个新发现:因地理位置差异,两家单位使用的原材料产地不同,导致性能有细微差别,部分生产环节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我们给他们提了些建议,试过之后效果不错。”陈向阳说。那段时间,大家工作之余都在互相学习交流。以前,分厂同事没那么亲密,这次在异乡反倒成了最亲的兄弟;而和其他单位的兄弟交流,每次都有新发现、新碰撞、新提升。

“如果还有这种机会,我还去。走出去才知道外面跟想的不一样,不能做井底之蛙。这不单单是支援,还是学习交流,是不一样的人生体验。”郝少哲的话语中充满感慨。

小师傅与老徒弟

张维(中)回来后与同事交流支援经验。王冠慈 摄

如今,“人随订单走”已成常态。一位员工生动地比喻:“走出去你会发现,天空并没有变高,却拥有了不同形状的云。”

今年1月9日,宝世顺公司防腐分厂需要同时保供虎林—长春天然气管道工程和川二线等国家重点管线,人员骤然紧张起来,急需支援。

公司内部率先协调弯管分厂10名员工、新能源分厂5名员工火线支援;紧接着,宝鸡输送管公司派出10名员工驰援;随后,西安专用管公司3名员工、克拉玛依公司29名员工、生产保障服务中心13名员工、辽阳钢管公司2名员工……各兄弟单位的支援力量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目前,5家宝石管业成员企业共计派出57人支援我们,已占到分厂用工总数的35%。”宝世顺公司防腐分厂厂长李辉提及这些雪中送炭的兄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支援人员到位后,防腐分厂两条生产线开足马力,24小时满负荷运转。产能的充分释放,极大地缓解了保供压力,确保了各个管线项目都能按时保质交付。

为了让支援的兄弟们尽快上手,宝世顺公司也提前做了准备。

“我们根据个人经历定岗,实施‘师带徒’培训,确保一周内所有人都能独立上岗操作。”宝世顺公司副总经理常向阳介绍。

一时间,“小师傅”带“老徒弟”的场景,成为分厂一道新风景。

来自生产保障服务中心、51岁的李毓斌,初到内喷涂主机岗位,看着面前的一大堆按钮,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这进口的设备,我看都看不懂,万一操作坏了可咋办?要不给我换个岗位吧。”

身旁33岁的“小师傅”朱亮拍着胸脯给他保证:“没事儿的李师傅,我来教您。别看按钮多,实际操作时是有规律的。我给您示范一下。”他一步步耐心地给李毓斌演示,李毓斌边听边拿着本子认真记录。

“那天回去,我‘啃’了一晚上笔记,第二天就能独立操作了!”回忆起这段插曲,李毓斌自豪地说。

深夜里,防腐分厂依旧灯火通明。厂房里,王师傅正专注核对海外项目的取样数据;宿舍内,杨师傅嚼着家乡寄来的饼,笑道:“吃一口就有劲儿”;班组学习室里,张维与宝世顺的同事热烈讨论着如何提升检验效率……

“以前觉得‘兄弟单位’就是个称呼,现在才明白是‘互相帮衬’的家人。”张维说。

6月的一个深夜,打砂机提升机的皮带突然断裂,生产骤然停摆。没等钳工们召唤,生产保障服务中心前来支援的寸海亮便主动带着4名伙伴上前,配合着打孔、装接沙斗。仅2个小时,设备便重新运转起来。“他们没把自己当‘外人’,我们也没把他们当‘客人’。”防腐分厂调度员喻浩的一句话,道尽了这份不分彼此的情谊。

转眼已是11月初,秦皇岛的夜色里,厂房依旧灯火通明。宝鸡输送管公司前来支援的同事陆续踏上归途,而郭党社与他的伙伴们仍坚守在焊机轰鸣的一线。

他听说,那些空出来的岗位,很快又会有新的兄弟赶来接替。“人随订单走”的故事,就像一场不曾停歇的接力,正被一棒一棒地传递下去。而这一切,都将在“一家人一本账”的底色中,持续生长,持续温暖。

本文原载于2025年11月7日《中国石油报》5版,原标题为《一家人 一本账》。

策划:邵美玲

文字:王冠慈

封面:豆包AI生成

编辑:杨子仪

责编:姜娟娟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点亮学生心中的中文之光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2025年6月,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举办2025年...
泰国法院判了!历时超3年,跨境... 据报道,泰国总检察长办公室11月10日宣布,泰国上诉法院维持一审判决,在90天内将因涉嫌经营线上赌场...
打破全球语言壁垒:Meta推出... IT之家 11 月 11 日消息,Meta 基础人工智能研究(FAIR)团队推出了“全语种自动语音识...
湖北科技学院咸宁医学院迎来办学...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铮)11月8日,湖北科技学院咸宁医学院办学60周年“校友回归”暨创新...
南宁一中学毕业生实名写自传体恋... 极目新闻记者 郭奕11月11日,广西南宁一所中学,一名毕业学生撰写的自传体恋爱小说在网络上疯传,涉及...
苏州警方通报“表演骑警撞倒3名... 11月8日14时许,我局骑警在公开技能展示时,一队员因操作失误擦碰到前排观看的三名观众。事情发生后,...
26年湖北普通专升本旅游学概论... 在湖北普通专升本考试中,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热门选择之一,其考试内容和形式备受考生关注。了解专升本考试的...
下周就放,春秋假来了!重庆“有... 春秋假,真的来了!!! 为推进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按照相关要求,结合前期...
徐州一户居民遇“天价水费”,楼... 新京报记者 张勇 制作 高晨曦 11月11日,徐州市民徐先生称其岳父母遭遇“天价水费”。 他称多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