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刚刚见证了一个历史性时刻!11月5日,高端新能源车企赛力斯正式在港交所敲钟上市,成为第一家实现A H两地上市的新能源车企,这也是港股史上规模最大的车企IPO。
谁能想到,这家市值逼近2700亿元的车企巨头,最初竟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弹簧厂?赛力斯的逆袭故事,简直比励志电影还要精彩。
从一根弹簧开始的创业传奇
故事要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中国工业正在快速发展,但作为重要零部件的弹簧却严重依赖进口。一根小小的弹簧就要卖到1美元以上,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
来自重庆的张兴海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商机。他带着仅有的8000元资金,在老家创办了凤凰弹簧厂。面对外界“中国造不出好弹簧”的质疑声,张兴海没有退缩,而是带着工人们日夜奋战,最终成功实现了弹簧的国产化,把价格从1美元降到了1元人民币以内。
凭借着这根小小的弹簧,张兴海很快成为了业内知名的“弹簧大王”。
进军汽车制造业的豪赌
到了90年代,张兴海已经不满足于只做弹簧。他借助弹簧业务打下的基础,顺势进军汽车零部件领域。在零部件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之时,他又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要往产业链上游走,直接造整车!
这个决定遭到了公司高管的集体反对,但张兴海力排众议,与东风汽车集团合资成立了“东风小康”。事实证明他又赌对了——2009年,东风小康市场占有率超过10%,年销量达30万辆,在微型车市场中跻身前三。
转型新能源遭遇困境
就在燃油车业务蒸蒸日上之时,张兴海又嗅到了新的危机。他意识到,如果固守燃油车领域,迟早会被时代淘汰。于是,他果断决定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
然而,这次转型并不顺利。尽管做了很多尝试,但始终没有突破。更糟糕的是,从2018年起,由于频繁并购、重资产投入和高额研发支出,赛力斯陷入了严重亏损。
面对困境,张兴海再次展现出他的魄力。他没有选择收缩战线,而是抵押了70%的股权继续投入研发,在2019年推出了首款新能源汽车赛力斯SF5,试图进军中高端市场。
可惜这次跨越并不成功,不仅没有扭转亏损局面,还被网友嘲讽为“卖面包的造豪车”。
与华为结缘迎来转机
转机出现在2020年末。当时,华为的余承东正在为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寻找合作伙伴,但大多数车企都在观望,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张兴海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虽然当时的赛力斯还只做低端车型,入不了华为的法眼,但张兴海没有放弃。他安排公司高管直接从重庆开着SF5到东莞,邀请余承东试驾。
这份诚意打动了余承东,华为团队对车辆进行了评估。正是这次试驾,开启了两家公司的合作序幕。
虽然赛力斯在智能化、电子化方面几乎是零基础,但这些短板恰恰是华为的优势所在。2021年,双方正式签约,合作迅速进入快车道。
问界系列创造销售奇迹
合作后,产品从赛力斯SF5快速迭代至问界系列,市场表现异常亮眼,创下了现象级的销售纪录。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81.03%,实现了扭亏为盈。
问界系列受到了广泛好评,其智能驾驶辅助泊车、车窗隐私性和安全性都获得了用户认可。更令人惊讶的是,问界没有找任何代言人,却吸引了黄渤、万茜、刘涛、陈道明等众多明星自发选择问界M9。
与华为的合作为赛力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市值从不足400亿元,在四年内暴涨7倍,接近2700亿元。
豪掷115亿深化合作
尝到甜头的赛力斯决定进一步深化与华为的合作。今年9月,赛力斯斥资115亿元,成功收购了华为引望智能10%的股权。这笔交易相当于押上了近三年的盈利,可见赛力斯的决心之大。
有网友评论:“这种豁出一切的玩法,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但赛力斯显然希望通过这笔投资,彻底绑定智能驾驶的优先合作权。
构建自主生态体系
不过,赛力斯并没有打算完全依赖华为。在巩固整车业务的同时,公司正在积极发展新能源上下游产业。
首先,赛力斯以25亿元购买了华为问界全套商标,成为问界品牌的主导者,在相关业务上掌握了绝对话语权。
接着,公司又高价收购了龙盛新能源,将问界的数字化工厂纳入自身业务版图。这一系列动作表明,赛力斯不再满足于只是造车,而是在构建自己的制造体系。
与此同时,依托华为充电网络,赛力斯在全国布局超过1.2万个充电桩,相关服务收入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更令人惊喜的是,赛力斯还与火山引擎合作,准备将汽车智能技术延伸到机器人赛道。
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赛力斯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虽然公司努力开发新业务,但问界系列仍然贡献了绝大部分营收。在核心技术依赖华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赛力斯能否将“华为光环”成功带入港股,仍需接受市场的检验。
不过,张兴海带领赛力斯从8000元的弹簧厂发展到如今市值近2700亿的车企巨头,每一步都走得足够大胆,结果也从未让人失望。问界敢于宣布全系车型次年保费下降30%,正是对张兴海“安全是顶级的豪华”理念的最好证明,也是赛力斯在智能安全技术上交出的硬核答卷。
赛力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敢于创新、勇于突破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从一根弹簧到智能电动车,这个励志故事还在继续书写中。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