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豪华车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牌。 曾经需要加价排队的奔驰、宝马、奥迪(BBA),如今部分车型降价超50%仍难阻销量下滑;而问界、理想等中国品牌,却在50万级市场月销破万,均价反超奥迪10万元。 一场从“BBA”到“BBHL”(奔驰、宝马、鸿蒙、理想)的格局重构,已悄然开始。
走进2025年的BBA 4S店,销售顾问的推销话术从“提车需等三个月”变成了“现车直降15万”。
宝马i3部分车型降至20万以内,奥迪A4L跌破20万门槛,奔驰C级优惠10万以上已成为常态。 甚至宝马7系、奥迪A8L等旗舰车型,终端折扣也普遍超过30%。
降价背后是销量的全面收缩。 2025年上半年,奔驰在华销量同比下降14%,宝马下滑15.5%,奥迪虽微增2.5%,但这份“增长”是以成交均价跌至27.9万元换来的,比鸿蒙智行的37.9万元均价整整低了10万。
经销商层面更是惨淡。 宝马全球首家5S授权经销商北京星德宝退网,奥迪天津永濠门店关闭,保时捷计划在2026年前关闭中国近30%门店。 一位豪华品牌经销商负责人透露:“油车六折、电车五折已是常态,但降价也拉不动销量了。 ”
BBA跌落的原因,远不止价格战这么简单。 在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技术是它们的核心壁垒;但在电动化时代,这些优势瞬间归零。
2024年,奥迪纯电车型全球销量下降8%,其销量最好的Q4 e-tron全年仅卖出1.58万辆,不及中国新势力单月销量。
智能化差距更为致命。 一位同时拥有问界M9和奥迪Q7的车主对比后表示:“M9的城市NOA能自动处理复杂路况,车机流畅得像旗舰手机;而奥迪的车机还在卡顿,智驾功能几乎只能算‘半成品’。 ”
这种“智能鸿沟”直接影响了消费决策:30岁以下豪华车用户中,35%的人将智能化体验置于品牌历史之前。
BBA的电动化转型也显得步履蹒跚。 奥迪从2009年启动e-tron项目,但直到2018年才推出首款量产车;宝马iX3被诟病为“油改电”,续航和智能化均未达到市场预期。
反观问界M9,凭借华为ADS智驾系统和鸿蒙座舱,在50万以上市场月销破万,成为该细分市场销冠。
面对危机,BBA开始集体“抄中国作业”。 奥迪选择与华为合作,在新一代A5L上搭载HUAWEI ADS高阶智驾系统,甚至为迎合中国市场淡化“四环标”,改用数字字母标识。
宝马一边联手阿里开发大模型智能座舱,一边在沈阳落地800V快充平台;奔驰则投入2000名工程师加速研发MB.OS系统,并计划将L2 级智驾覆盖至S级等旗舰车型。
最激进的举措来自奥迪,直接推出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子品牌“AUDI E”,从车机系统到电池、智驾芯片全面采用中国供应链。 网友调侃:“这哪是奥迪? 分明是‘奥利给’(All in中国)。 ”
中国品牌的高端化攻势已初见成效。 2024年,理想汽车凭借L7/L8/L9三款SUV,在30-50万价位区间销量超越BBA任一品牌的全部SUV之和;鸿蒙智行全年交付44.5万辆,均价稳居37万元以上;极氪与领克整合后年销突破50万辆,小米SU7成为中大型轿车亚军。
值得关注的是品牌价值重构。 2025年第一季度,自主品牌在30万元以上市场的份额已达30%,超越美系,直逼德系。
问界M9车主中,超过40%来自BBA增换购群体。 一位从宝马X5转投问界M9的用户直言:“现在开BBA反而会被问‘怎么不换智能电动车’。 ”
市场渠道也在反向演变。 华为旗舰店人流如织,问界M9体验区需排队试驾;而一街之隔的奥迪展厅门可罗雀。
这种对比背后,是消费者对“豪华”定义的彻底颠覆:从追求品牌标识到看重实际体验,从迷信“德国工艺”到认可“中国智造”。
下一篇:破产的新势力开始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