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门槛高、融合碎片化、落地难常态是当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现实困境。成都英华学校在实践探索中,以小场景、小任务、小工具、小智能体搭建AI与课堂之间的桥梁,畅通AI教育在校园快速发展,构建起“全员能参与、全科能融合、全程能落地”的教育体系。
以“小场景”锚定需求,让学生触摸AI有现实途径。学校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学科学习场景切入,让AI学习与应用目标明确。就校园生活场景方面,围绕“学校文化建设”设计“成都文脉馆”,用AI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在学科学习场景方面,道法课“模拟法庭咨询”由AI法官解答民法疑问,科学课“验证历史天气”靠AI检索古籍、气象软件模拟数据,音乐课“创作主题旋律”用AI作曲工具生成并优化旋律。
以“小任务”拆解路径,让AI实践有“清晰台阶”。针对学生对AI的陌生感,学校拆分AI项目任务链,降低实践难度,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实践的转变。任务拆解中,每个场景对应3—4个递进式小任务,如“非遗展厅选展品”,先“共建展品评价量规”定标准,再“AI检索非遗史料”筛内容,最后“AI写作工具优化推荐词”,逻辑清晰、难度可控。为兼顾不同学段的特点,任务设计要注重层次:小学侧重“AI体验类任务”,如“指纹解锁大门”游戏化理解“生物识别”;初中侧重“AI创作类任务”,如AI绘图设计文脉馆展品草图等。
以“小工具”降低门槛,让AI应用有“便捷抓手”。学校精选轻量化、易操作的AI工具,构建“数字工具百宝箱”,方便学生跨学科及AI课程使用。体验类“小飞机器人+平板”开展面部识别、语音交互实验;查询类“DeepSeek”自主答疑。选用工具时,遵循操作简单、功能聚焦的原则,以便于师生主动开展AI实践,打破“AI技术难掌握”的壁垒。
以“小智能体”精准赋能,让学生从“用AI”进阶到“与AI共事”。小智能体是经教师严格把关的学生协作“伙伴”,学生在使用中与其主动互动,学会与AI分工共事。学科学习时,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先自查语法,再用“语法小侦探”对比纠错并追问规则;在美术创作中先分析凡·高风格,再用“凡·高分身”提修改建议并优化草稿;碰到学习难题先自主尝试,再用“AI学伴”分步引导答疑。
小场景明确“做什么”,小任务规划“怎么做”,小工具提供“用什么做”,小智能体保障“做得好”。通过“四小”协同,让学校AI教育有“持续活力”。
(作者赵秀梅系四川省成都英华学校党总支书记,王维令系该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1日 第04版
作者:赵秀梅 王维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