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聊个有意思的事:当我们还在给“老头乐”贴上廉价标签时,大洋彼岸的日本却将类似的K-Car奉为“神车”。
其实要理解中国汽车想打入日本市场到底有多难,又有哪些意想不到的突破口,就得从这把叫K-Car的“钥匙”说起。
东京是个奇妙的地方,放眼整个日本,平均每个家庭拥有1.06辆车,这数据还算正常,可一到东京,这个数字就骤降到0.32辆。
这里的居民日常出门,真正依赖私家车的比例只有区区12%,相比之下我们北京核心区域都高达25%。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藏在东京密密麻麻的街景里,这座城市的主要形态,是由无数被称为“一户建”的独栋小楼构成的。
这种建筑格局把整个城市的道路网络切割得七零八落,楼宇间的侧道窄到令人发指,很多时候仅够一辆车勉强通过。
在这种地方开车,简直是种修行,两车相遇,必然有一方得屈辱地倒上很长一段路才能让行。车辆刮蹭更是家常便饭,跟喝水一样平常。
所以那些在中国大受欢迎的SUV、MPV或是越野车,在东京就是个灾难,根本没人待见,于是尺寸小巧的K-Car就成了唯一的救赎。
它在东京的保有量占比超过了35%,年度新车销量里,它更是占据了接近40%的份额,这不是选择,这是环境逼出来的刚需。
但是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在丰田、本田、铃木这些日本汽车巨头眼里,却显得那么不值一提,问题出在哪?就两个字:利润。
一辆售价约170万日元的K-Car,车企辛辛苦苦造出来,到头来利润还不到10万日元,这点钱对于那些在全球市场呼风唤雨的大厂来说,连“毛毛雨”都算不上,他们的战略重心和精力,早就全部投向了海外。
美国市场是他们的“利润粮仓”,那里的人喜欢大皮卡,中国消费者则偏爱SUV和MPV,中东的土豪们则对越野车情有独钟。
在这些地方一款车的利润率轻松就能超过20%,为了保住美国市场,他们甚至可以在关税威胁下迅速妥协。
相比之下本土的K-Car市场,在他们看来已经是囊中之物,毫无紧迫感,翻开他们的年度规划,关于本土市场的部分,基本就是维持现状得过且过。
这种强烈的供需错位,民众的极度依赖和产业巨头的战略性漠视,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市场张力,一个等待被填补的真空地带。
长期以来切割东京道路的“一户建”被看作是城市汽车生态的诅咒,但谁也没想到,进入新能源时代,这个诅咒竟然戏剧性地变成了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户建”虽然让道路狭窄,但它赋予了每家每户一个独立的停车位,这意味着什么?安装私人充电桩变得无比简单方便,那些困扰无数电动车主的续航焦虑,在这里瞬间被化解了。
这个戏剧性的价值反转,恰好踩在了日本车企的痛点上,就在中国车企准备把电动K-Car带到他们家门口时,日本本土厂商在K-Car电动化转型上的进度,慢得让人匪夷所思。
截至今年的数据显示,在日本K-Car市场,纯电动车型的占比居然只有1%左右,这个数字简直是在开玩笑。
更要命的是成本,中国产的电动K-Car,本身价格就比同级别的日系燃油车便宜了三成以上,这已经是一种“降维打击”了。
再加上电动车的身份,可以直接规避日本高达40%的燃油税,使用成本也被大大降低,一个购置成本低,一个使用成本也低,这种双重打击,让中国品牌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那个曾经被视为制约的城市形态,叠加高昂的燃油税,共同为电动K-Car创造了一个日系厂商尚未察觉、或者说不屑于察觉的“完美温床”。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机会了,这是一个宝贵的“战略时间窗口”,巨大的技术代差,让中国车企实现“弯道超车”的梦想,在这里变得触手可及。
面对这个正在出现的缺口,日本政府其实已经意识到了风险,并且感到了焦虑,他们开始出台各种政策,比如税费减免、停车费豁免,试图推动本土的K-Car赶紧向电动化转型。
但是日本车企的反应却相当冷淡,甚至可以说充满了傲慢,这种傲慢并非源于无知,而是深深根植于他们全球化成功的路径依赖里。
在他们看来K-Car这种低利润的小车市场,根本无法构成根本性的威胁,掀不起什么大浪,他们也从骨子里低估了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决心和发展速度。
这恰恰是中国制造业最擅长的事情,把别人看不上的“小生意”,通过极致的效率和成本控制,做成一个庞大而坚固的产业帝国。
现在日本政府和本土大企业之间,对危机的感知出现了明显的“温差”,一边是急得团团转,另一边却是稳坐钓鱼台,这种断层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
K-Car就像一把小巧的钥匙,专门用来开启日本汽车市场那扇看似坚不可摧的大门。
一旦凭借价格和技术代差打开一个缺口,背后依托的是中国无比成熟和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后续能够展开的想象空间,是极其巨大的。
这让人不禁想起当年日本汽车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全球市场的,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其实任何一个企业一旦因为沉溺于外部市场的高额利润,而忽视了自己本土市场的核心需求和变化,就等于亲手将打开自家大门的钥匙,恭恭敬敬地交到了竞争对手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