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情况来看,燃油车在我国汽车产业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2025年上半年,燃油车销量占市场总销量的62%,其关联着上游发动机、变速箱等百万级就业岗位。以某发动机厂商为例,若燃油车销量骤降,2025年可能裁员超5000人,地方税收也会受到冲击。而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尚未完全成熟,农村地区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0%,锂、钴等资源对外依存度超70%。若激进淘汰燃油车,传统零部件企业可能批量倒闭,新能源产能又无法及时补位,会导致市场供给断层。所以,工信部鼓励燃油车发展,是为了避免产业链“硬着陆”,为经济复苏托底。
不同场景对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需求差异显著。长途货运、偏远地区出行仍依赖燃油车,其加油5分钟续航500公里的优势无可替代。入门级燃油车均价5 - 8万元,比同级别新能源车低3 - 5万元,更贴合低收入群体需求。2025年二季度数据显示,三线以下城市燃油车销量占比达68%。政策需兼顾地域与收入差异,不能“一刀切”。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要放弃新能源战略。工信部明确表示,汽车产业将继续坚持电动化和内燃机优化升级并行不悖的技术路线。在鼓励燃油车发展的同时,也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进步。202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仍向充电设施、电池回收倾斜,超快充技术普及、电池成本再降15%,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7年新能源渗透率将突破50%,届时燃油车将逐步退守商用车、高性能车等细分市场。
对于刚买新能源车的车主,也不必过于担心。新能源汽车在环保、智能化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续航、充电等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而且,政策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工信部鼓励燃油车发展,是为了让汽车产业转型更平稳,实现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协同发展。车主们应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理性看待这一政策变化,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