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领跑AI教育革命
创始人
2025-11-12 08:45:06
0

近日,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浙江大学共同主办,来自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位大学校长、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未来”。大家一致认为,大学校长要主动担负责任,在坚守大学根本价值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挑战,推动理念转化为行动。

1 主动求变:塑造未来大学新形态

“这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我们要引领,而不是被动地跟随。”论坛现场,阿联酋哈利法大学校长易卜拉欣·哈吉里的这句话引发了与会者的共鸣。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重塑着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科研范式、社会服务方式与治理形态。如何把握机遇、引领未来,已成为全球高校必须直面回答的“时代之问”。

从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琰铭的主旨报告中,可以窥见近年来浙大主动适应时代,积极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构建完整的人工智能课程与教材体系,强化人工智能实践能力培养,推进学科大模型与课程智能体建设,辐射推广人工智能的优质教育资源……

马琰铭指出,在一系列变革中,“教师—学生”的二元结构已经开始向“教师—智能体—学生”三元结构转变,师生如何适应这一转变,是必须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曾开展过一项有意思的调查,即学生对于人工智能参与教学的看法。罗素大学集团主席、纽卡斯尔大学校长克里斯·戴维介绍,调查结果显示,有学生担心人工智能会影响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且认为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具有不可替代性,期望教师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沟通、指导和帮助。

“我们对学生的同理心和情绪支持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说,高校在转型发展当中,绝不能低估教师的角色,要帮助他们获取数字素养,使其更有创造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林蕙青表示,人工智能正持续重构着知识边界、教育形态和科研范式。在此背景下,大学必须持续突破时空局限、学科壁垒和传统教学框架,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通互促,培育未来教师、构建未来课堂、创设未来学习中心、探索未来科教融合新范式,共同塑造未来大学新形态。

2 育人为本: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能力与人文素养,成为全球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指出,当前学生成长面临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当人工智能“代写”“代学”成为捷径,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度钻研的能力会被侵蚀;二是人工智能往往一键直达终点,学生跳过了宝贵的试错修正过程,其实践创新能力有可能被架空,攻克难题的韧性不足。“因此,一定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陈杰说。

兰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勇平表示:“在高歌猛进的人工智能时代,更要重视培养学生那些技术无法替代的品质。”他认为,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拥有远大理想、高尚品格、丰富情感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

这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校长玛丽-艾芙·西尔维斯特的想法不谋而合。她呼吁,高校应优先发展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核心能力,即批判性思维、道德推理、数据素养与跨文化理解等。

“培养今天的学生,塑造明天的公民,这是高等教育领导者必须肩负的深刻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说。

3 范式革新:呼唤高水平的合作开放

在此次论坛上,一个核心共识已然形成: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辅助工具,它正驱动一场颠覆性的科研范式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方式。

“人工智能已经从科学研究的工具箱变为科学本身。”在复旦大学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看来,今天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具有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显著特征。因此,复旦大学建立了六大创新学院,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让人工智能专家、领域科学家、产业人才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协作。

“围绕真实的科学问题和产业需求,快速组队、快速迭代,在人工智能时代并不是一个选择,而是战略必然。”金力说。

作为一所拥有来自70余个国家和地区学生的高校,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正积极探索跨国协作的新路径。该校校长科林·贝利强调:“每个国家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各有不同。各国专家齐聚一堂,分享彼此独特的经验,正是催生突破性成果的关键。”

在本次论坛上,一个汇聚全球高校、学者力量的“全球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协作机制”正式启动,78所中外知名高校成为首批机制成员,推动全球高校在智能教育领域的合作进入新阶段。

本次论坛还首次举办了中外高等教育成果展示活动,集中展示中外高校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方面的优秀实践案例。

林蕙青表示,智能时代,大学将共同面对数据共享、科研协作、知识产权等新问题。各校应加强政策协同,强化算力、数据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开源可及、共用共享,健全智能时代的伦理规范,推进课程、教材、成果共建互认共享,实现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合作开放。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2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张纯纯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安卓系统用户界面代码,深入浅出... 你有没有发现,每次打开你的安卓手机,那界面简直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艺术品?没错,这就是安卓系统用户界...
安卓系统没有电子邮件,探索无电...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手机里装了各种APP,就是找不到那个熟悉的电子邮件图标!没错,说的就是你,安...
索尼安卓13系统缺点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索尼的安卓13系统更新后,虽然带来了不少新功能,但也有一些让人头疼的小缺点呢?今天...
好用安卓系统清理优化app,好... 手机用久了是不是感觉越来越卡?别急,今天就来给你安利几款超级好用的安卓系统清理优化App,让你的手机...
支援合作|京玉教育协作,双向奔... 编者按 从海拔 4000 米的高原到首都示范校课堂,北京教育学院“青海玉树高中名师工作室”项目用两个...
安卓系统权限破解软件,软件破解...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安卓手机里那些神秘的权限,其实是可以被破解的?没错,就是那些让你觉得隐私泄露、性能...
全运会“顶流”表情包来了!赶快... 最近你是不是也被这两个新晋“网红”刷屏了?头是头,身是身走路迈着小碎步左右摇摆所到之处,听取“哇”声...
掌上白银app欺骗消费者诱导客... 掌上白银app欺骗消费者诱导客户充值,亏损严重指数走势异常!
国台办:任何妄图分裂国家、背叛... 11月12日上午,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记者:福建省赖氏宗亲会秘书长喊话赖清德,“台湾赖氏的根就...
育才实验幼儿园走实“双优路”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林杉 通讯员张妍)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推进清廉建设已成为夯实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