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资者网》 吴微
2025年10月底,英伟达(NVDA.US)继续“买买买”,拟向诺基亚(NOK.US)投资10亿美元,以每股6.01美元的价格认购其1.66亿股新股,以获得诺基亚2.9%的股权,交易完成后,英伟达将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英伟达入股诺基亚,不仅仅是一次财务投资,更是英伟达将AI算力从数据中心延伸至全球电信网络领域的一次战略落子。消息公布后,诺基亚股价飙升近30%,市值一夜增长约50亿欧元。这场联姻也揭示了一个现实,在AI时代,单点技术优势难以持久,只有构建完整生态系统,才能赢得未来。
铜线与算力:英伟达入股的战略深意
当英伟达宣布与诺基亚深度合作开发"AI-RAN"(人工智能无线接入网)时,科技界就敏锐地察觉到一个信号,这家全球AI霸主正将触角伸向电信网络的毛细血管。英伟达与诺基亚的合作或远不止于技术层面,还计划从2026年起联合美国运营商T-Mobile进行AI-RAN技术测试,为技术的商业化铺路。
对持续拓展生态链的英伟达而言,这笔交易直指其未来增长的核心。随着AI应用对网络带宽和延迟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预计AI-RAN市场到2030年将突破2000亿美元。通过诺基亚遍布全球的数百万基站,英伟达可以将自己的GPU和AI平台植入网络"最后一公里",为自动驾驶、AR/VR等需要实时响应的应用提供支撑。
诺基亚自身也正处于转型的关键节时点。这家曾经以手机闻名的公司,早在2014年就出售了其手机业务,转变为B2B网络基础设施供应商。此后数年,公司又先后出售了阿尔卡特海底网络(ASN)和TD Tech等非核心资产,拟将企业的资源集中于AI与网络融合的前沿战场。
如今,诺基亚已将业务聚焦于移动网络、网络基础设施、云服务和专利许可等四大板块。在爱立信、华为等强劲对手环伺下,企业亟需新的增长动力。英伟达的技术加持,无疑能让诺基亚的网络设备从单纯的"连接工具"升级为具备学习、推理能力的"智能基础设施",从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差异化优势。
生态帝国:英伟达的全栈布局
其实,在入股诺基亚之前,英伟达的战略目光就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销售芯片。过去五年,通过NVentures风投部门,英伟达向全球120多家初创公司投入数十亿美元,构建起一个"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全栈AI生态系统。英伟达的这种布局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一套以硬件为核心、以软件为纽带、以资本为杠杆的战略体系。
CUDA生态系统是英伟达这一战略的基石。作为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CUDA已吸引全球超过300万开发者,支持600多个AI模型库。通过cuDNN、TensorRT等丰富的软件库,英伟达大幅降低了AI开发门槛,形成了高粘性的开发者生态。正如黄仁勋所言:"生态的价值在于让选择比技术更昂贵。"
英伟达的投资版图也清晰地展现了其战略布局。在云基础设施领域,英伟达投资了CoreWeave、Lambda等GPU云服务商,确保其芯片能大规模上架;在大模型领域,英伟达参投了OpenAI、Mistral AI、Cohere等企业,从而深度绑定了未来的算力需求;在垂直行业,英伟达还布局Figure AI、Wayve等自动驾驶与机器人公司,将AI推向边缘应用场景。入股诺基亚,则是其将AI能力延伸至电信网络领域的关键一步。
这种"资本+合约+软件"三管齐下的策略,使英伟达逐渐从芯片供应商转型为AI生态构建者。通过投资自身客户和合作伙伴,英伟达创造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增长飞轮。这一模式实现了芯片销售带来利润,利润用于投资研发,研发推动生态扩张,生态扩张创造新需求,新需求又带来芯片销售的良性循环。
破局之道:国产AI企业的突围
面对英伟达构筑的生态壁垒,中国AI产业并未被动应对,而是走出一条多角色协同的突围之路。这条路不是简单复制英伟达模式,而是结合本土市场特点,走出"云+框架+落地+联盟"的协同发展路径。
在基础软件层,华为的MindSpore、百度的PaddlePaddle等本土AI框架正加速发展。截至2025年,飞桨已积累大量开发者;昇腾社区则吸引了数百万的开发者,在金融、政务等领域已取得突破。摩尔线程推出的MUSA SDK 4.0可实现CUDA代码零成本迁移,支持50多个主流AI模型,其效率达原生CUDA的85%,为开发者提供了平滑过渡的可能。
国产云厂商则扮演着AI行业中关键的"适配层"角色。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和百度智能云投入了巨资,将不同国产芯片与主流AI框架进行适配,再以统一云服务形式提供给用户。这一举措极大降低了开发者使用国产算力的门槛,让企业无需关心底层硬件差异,从而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应用上。
大模型企业对算力的需求则成为行业发展的"发动机"。智谱AI、百川智能等"模型独角兽"是国产AI芯片最重要的客户。它们的庞大需求推动国产芯片及软件栈快速迭代。其中智谱AI与华为昇腾的深度适配,帮助后者在千亿参数模型训练上取得突破,这种"需求牵引"模式正加速国产芯片生态的成熟。
系统集成商与运营商则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落地保障"。浪潮、曙光等服务器厂商已与芯片企业合作推出了整机方案;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则在"主权算力"项目中优先采用国产芯片,为生态建设提供了订单保障。目前,中国超过60家企业形成的"模型-芯片生态创新联盟",已致力于协调芯片与模型间的兼容、制定参考架构与互通标准,从而减缓生态碎片化风险。
尽管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国产AI生态仍面临现实挑战。与英伟达相比,国产开发者生态差距仍比较明显,目前CUDA拥有300多万稳定的开发者,而国产最好框架社区,其开发者在数量与质量上均存在一些差距;同时,在硬件性能上也存在有代差,受制于先进制程的限制,国产旗舰芯片在关键指标上仅为英伟达H100的50%-70%;此外,目前国产软件工具链还不完善,缺乏类似TensorRT的推理优化引擎,使得国产GPU在推理性能上损耗较大。
英伟达与诺基亚的联姻揭示了一个现实,在AI时代,真正的竞争不再是单一技术的比拼,而是生态系统的较量。对中国AI产业而言,追赶之路漫长但并非无路可走。华为昇腾、摩尔线程等企业通过"全栈自研+兼容开放"双轨策略正在缩小差距。
当国产替代从"可用"走向"好用",当开发者社区从"扶持"走向"自发",中国AI或许能在下一个技术周期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这场铜线与算力的联姻,最终告诉我们,技术竞争的终点,永远是生态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