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安世半导体(Nexperia)事件的动态颇为复杂。彭博社曾报道称,荷兰政府似乎有意“退让”,最快可能下周便会撤销部长级命令,将公司控制权归还予闻泰科技(Wingtech)。然而,安世半导体(荷兰)却随即表态,指出张学政尚未复职,并强调其仍遵循荷兰政府的指示。
回溯事件的脉络,从风波爆发至今不过一个多月,却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九月末,荷兰政府突然援引一项可追溯至1952年的《物资供应法》,径直剥夺了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决策权。尽管理由看似冠冕堂皇,但明眼人都能洞悉,此举实则是对美国最新出台的“50%穿透性规则”的追随。结果不言而喻,安世半导体(中国)的供应一度中断,欧洲的汽车制造商立刻陷入恐慌。德国采埃孚(ZF)和欧摩威(Motherson)等行业巨头连夜向中方申请豁免,生怕生产线因此停摆。
荷兰政府在此过程中似乎也意识到了事态的失控。起初,他们企图借助美国的势头,以“狐假虎威”之姿对中国企业发难,未曾料到自己却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11月7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发表声明,表达了对中国芯片供应即将恢复的信心,并暗示可能搁置部长级命令。然而,其声明中“前提是恢复供应”的表述,却带着几分“施恩”的意味。中国商务部随即对此进行了有力驳斥,明确指出是荷兰的不当干预导致了供应链的动荡,责任完全在于荷方。
更为尴尬的是美国的态度。荷兰刚刚跟随美国的步伐进行“夺权”,中美经贸磋商结束后,美国便宣布将“50%穿透性规则”暂缓一年,将荷兰置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香港大学的一位分析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荷兰此前声称的“必要之举”在美方的一纸声明面前,其“必要性”瞬间荡然无存。这无疑凸显了荷兰被美国当作一枚用完即弃的棋子的事实。
荷兰自身也面临着不小的国内压力。10月底的大选刚刚结束,尽管极右翼政党PVV(自由党)未上台,但“荷兰优先”的呼声却日益高涨。此次为了迎合美国而轻易放弃企业主权的行为,一旦被PVV党抓住把柄,指责其“出卖国家利益”,那么中间派执政党派将难以招架。更重要的是,中荷关系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早在20世纪80年代,荷兰向台湾出售潜艇,便曾遭受中国严厉制裁,彼时中国的实力远不如现在,荷兰已尝到了苦果。此次中国仅是限制了安世半导体的出口,尚未真正动用所有手段,荷兰已然承受巨大压力,若中国采取全面制裁,荷兰的农业和光刻机出口等关键产业都将受到重创。
如今,荷兰试图“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谈何容易?核心的控制权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安世半导体(荷兰)在11月5日仍坚持张学政的董事职务被暂停,不承认其复职。这表明荷兰政府及安世半导体内部的既得利益者仍在负隅顽抗。那些当初与荷兰政府勾结,发动“职场政变”的高层,显然不愿就此放弃权力。他们以维护公司利益为幌子,实则为了个人职位和利益输送。如今政变未遂,他们正盘算着是体面辞职,还是硬撑到被开除。一旦闻泰科技真正夺回控制权,这些人将难逃清算,即便荷兰政府有意庇护,也需顾及中方的态度。
对于中国和闻泰科技而言,此次事件反而成为了“倒逼升级”的契机。在荷兰政府的干预下,闻泰科技反而加速了鼎泰匠芯晶圆生产线的建设进度,原本的国产化供应链规划被大大提前。初期,闻泰科技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转向全面国产化。尽管供应可能即将恢复,但鼎泰匠芯的进度绝不会因此放缓,毕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未来,安世半导体很可能形成“中国第一”的发展格局:海外基地负责巩固传统车规级芯片市场,赚取稳定现金流;而中国本土则全力攻坚机器人、AI服务器等更具前景的领域。这种“双保险”的布局,反而使得风险更为分散,安全性更高。
长远来看,此次事件不仅为中国在海外的资产敲响了警钟,也给欧洲国家上了一课。荷兰跟随美国行事,最终落得损人不利己的下场,反而加速了中国在技术上的自主进程。欧盟其他国家目睹此事,未来在跟随美国针对中资企业时,必将更加审慎。美国方面尽管暂停了相关规则,但一年后仍有可能恢复。届时,安世半导体在中国本土的生产线早已建成投产,荷兰即便再想故技重施,也已无法伤及根基。
因此,荷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认输”,而是被逼到绝境后的无奈妥协。这场博弈远未画上句号,控制权的争夺、高层的清洗以及供应链的重构,每一步都需要时间去化解。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这次风波,中国半导体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荷兰这种甘当美国“马前卒”的行为,未来必将步履维艰。在绝对实力差距面前,任何小伎俩最终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