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立威”失败?荷兰拒绝服软,最大的冤大头已经浮出水面了!
创始人
2025-11-13 03:40:05
0

说起最近这桩芯片风波,荷兰和中国围绕安世半导体的一场拉锯战,闹得全球汽车圈鸡飞狗跳。表面上看,荷兰政府一出手就把中资企业摁住,北京的反击也没让对方低头,有人就觉得中国这回“立威”砸了锅。

最大的受害者不是谁想的那样,而是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德国和日本车企巨头,他们的供应链直接被卡脖子,生产线眼瞅着要趴窝。这事儿从2025年9月底开始发酵,到现在11月初才勉强缓口气,暴露了国际贸易链条的脆弱,也让大家看清了谁在真吃亏。

荷兰政府这次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说白了就是想守住自家半导体产业的命根子。安世这家公司,全球车规级功率芯片市场份额占了不小一块,专攻汽车电子里的关键部件,比如电动车逆变器和刹车控制系统。它的母公司闻泰科技是中国企业,2019年就收购了安世的大部分股权,但荷兰一直警惕技术外流的风险。

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直接下手,依据《货物可用性法》,以“严重治理缺陷”为由,接管了安世荷兰总部的控制权。这法子是荷兰2021年新立的,专治外资企业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隐患,允许政府临时介入企业运营。

为什么荷兰这么干?根子在安世内部的乱子。原CEO张学政涉嫌挪用公司资金,两亿美元左右的窟窿,用来填补私人企业的空缺。这事儿一爆,荷兰政府就抓着不放,顺带把技术转移的疑虑摆上台面。安世在荷兰的工厂是欧洲供应链的核心,员工上千,产能直供大众、宝马这些大户。

要是真让技术流到中国,那荷兰的半导体优势就丢了半条命。经济部长米基·阿德里安森斯在议会回应时,直言这是保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步骤,没半点退缩的意思。荷兰的算盘打得响:上游技术卡住,下游企业就得听话。

可这步棋下得急,隐患也跟着冒头。安世不是小鱼小虾,它的产品链条牵扯全球,荷兰一接管,等于动了整个汽车产业的奶酪。欧盟内部本就对半导体政策有分歧,德国车企依赖安世芯片的比例高得吓人,这次行动没拉上盟友,就显得有点单干的味道。

美国那边也掺和,安世因为母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早早就受美国出口管制的牵连。荷兰的铁腕,看似稳了自家地盘,实际却把国际合作的桥给炸了。

结果呢?中国没急着硬碰硬,而是等了几天,10月4日就祭出出口管制大招,直接针对安世中国工厂的成品器件。这下,荷兰的强势反弹成了空响,全球供应链的裂痕越撕越大。

中国商务部的回应,节奏把握得准,力度也拿捏得稳。10月4日公告一出,就把安世在华生产的特定功率芯片和子组件列进出口管制名单,禁止未经许可的外销。这不是头一回了,中国对半导体领域的管制,早从2020年起就逐步收紧,这次针对安世,明显是点对点的反制。

安世的中国工厂,主要在东莞和上海,产能占公司总量的四成左右,专做封装测试环节。管制一实施,这些成品就卡在仓库出不去,欧洲和日本的订单直接黄了半拉子。

为什么中国这么玩?简单说,就是不让荷兰的单边主义得逞。安世的技术根基在荷兰,但生产链条高度依赖中国端的组装和测试,全球车规级芯片的成熟制程,中国本土企业如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早就有能力补位。荷兰以为掐住上游晶圆,就能逼中国让步,可忽略了下游的弹性。

中国出口管制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不是全面封杀,而是要求申报最终用途,民用汽车部件可以申请豁免。这就给下游车企留了活路,也把压力甩给了荷兰:你要是真想稳供应,就得自己协调治理问题。

到10月中旬,影响开始显现。安世在10月14日公开确认,中国已禁止其从中国出口相关产品,全球供应短缺警报拉响。荷兰政府没服软,继续坚持接管立场,但内部开始着急。10月17日经济部发言人表示,正在和中国、欧盟成员国以及相关企业磋商,试图找台阶下。

这话听着像在灭火,可实际操作起来,荷兰的孤立感越来越强。欧盟没统一发声,德国和法国车企的抱怨直冲海牙,美国国务院的表态也暧昧不明,只说关注供应链稳定。

中国这边,11月1日商务部再发公告,明确对符合条件的出口给予豁免,综合考虑企业需求和国际责任。这一步,既稳住了全球车企的情绪,也让荷兰的强硬显得多余。说到底,中国这回的回击,不是为了砸场子,而是用规则反制规则,逼对手自己露怯。

这场风波的最大冤大头,铁定是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制造商,他们的日子过得最煎熬。安世芯片在欧洲车规级市场份额近四成,大众、宝马、奔驰的电动车型,逆变器和电源管理模块,全靠这块儿。

10月下旬,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总部就坐不住了,采购部门紧急评估库存,只够撑两周。宝马在慕尼黑的工厂,SUV生产线直接减速,供应商链条断裂风险直线上升。奔驰那边更惨,斯图加特的工程师团队连夜开会,计算潜在损失:每停工一天,欧元就飞走上百万。

日本车企也没好到哪儿去。丰田和日产的供应商,依赖安世部件的比例高达三成。10月23日,日本经济新闻爆料,安世已通知日本厂商,部分交付延误,东京的丰田总部立马调整产量计划,SUV车型减产10%以上。

日产在横滨的厂区,测试替代芯片的努力也碰壁,兼容性问题一大堆。通用汽车在美国那边也跟着遭殃,警告供应短缺可能波及北美生产。全球汽车业本就从芯片荒中缓过来,这次又被安世事件搅和,减产规模直奔数万辆,经济损失轻松破数十亿欧元。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在10月21日发文警告,产量下滑10%不是闹着玩的,他们派代表去布鲁塞尔游说,施压荷兰政府。丰田的公告更直白,减产就是为了避险,供应商们开始四处找货源。结果呢?中国豁免一出,11月7日左右,大众和宝马的订单陆续获批,生产线勉强回血。

可这只是权宜之计,长期看,供应链多元化成了共识。中芯国际和台积电的供应商,订单量蹭蹭上涨,中国本土产能的稳健,让大家看到替代路径。荷兰的拒绝服软,换来的是车企的集体吐槽,他们的愤怒远比外交照会管用。

风波到11月10日,总算看到转机迹象。荷兰经济部表示,如果供应稳定,将考虑撤销部长令,安世总部部分运营已解封。但代价不小,全球声誉受损,订单流失加速,阿斯麦这样的光刻机巨头,甚至动了迁址的念头。

欧盟内部裂痕放大,德国车企的抱怨让海牙的决策者日子难过,美国的战略围堵也被这事儿搅黄,荷兰成了不折不扣的猪队友。从更广的视角看,这事儿给全球博弈上了一课。半导体不是谁想卡谁就卡的,产业链太长太密,一环扣一环。

中国在汽车芯片的成熟领域,早不是跟跑者,出口管制的精准,让对手的强势成了笑话。荷兰的孤立,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长期单边主义积累的结果。

中国这边,产业自信更足,豁免机制也显示了大国风范。这场“立威”失败?扯淡,明明是阳谋得逞,荷兰的硬扛,只会让最大的冤大头们——那些车企——越发清醒,谁才是链条的真主心骨。

总的来说,这桩安世事件,表面是两国过招,骨子里是全球分工的警钟。荷兰的拒绝服软,没换来战略胜利,反倒暴露了西阵营的内耗。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港股基金规模超万亿元;侯昊在管... |2025年11月14日星期五| NO.1 FOF再出“小爆款” 11月12日,富国基金旗下两只FO...
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盘初跌0... 每经AI快讯,11月14日,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盘初跌0.47%。 每日经济新闻
赤峰黄金(600988)11月... 证券之星消息,截至2025年11月13日收盘,赤峰黄金(600988)报收于31.44元,上涨3.1...
ETF规模速报 | 创业板人工... 昨日市场震荡拉升,三大指数低开高走,沪指刷新十年新高。板块方面,能源金属、电池、有色金属等板块涨幅居...
哈兰德领衔!挪威28年后重返世... 在挪威足球历史上,2025年注定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时隔28年,这支北欧劲旅终于重返世界杯决赛圈舞...
【机构调研记录】创金合信基金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及11月13日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创金合信基金近期对2家上市公司进行了...
【机构调研记录】富安达基金调研...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及11月13日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富安达基金近期对2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调...
【机构调研记录】银华基金调研亿...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及11月13日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银华基金近期对2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