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的阿布扎比,智能出行圈上演了一场“神仙打架”,曹操出行宣布在这里开启Robotaxi业务的同时,萝卜快跑刚拿到当地全无人运营许可。
中东沙漠里的这场相遇,恰好戳中了Robotaxi行业的核心命题:当技术不再是唯一门槛,什么样的模式能在全球赛场跑赢?
曹操出行的答案藏在它喊了多年的“三位一体”里。和很多只盯着算法的玩家不同,这家带着吉利基因的公司,从出生就握着“制造+智驾+运营”三张牌。
2025年中报里的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94.56亿元营收同比增长53.5%,3.7万辆定制车跑在31个城市里,这个规模在国内定制车队里没人能比。
这些定制车可不是普通网约车换壳。“枫叶80V”和“曹操60”的座椅间距特意加宽,底盘做了强化,就是为了扛住共享出行的高强度使用。
更关键的是配套体系,吉利生态里的易易互联建了400多座换电站,60秒就能满电出发;133家吉利授权维修点让维保成本直降54%。这种“车+服务”的组合,刚好破解了行业“三元悖论”里的成本难题。
阿布扎比之所以成为曹操出海的第一站,不止因为当地对新技术够开放。作为中东科技中心,这里早已是Robotaxi的“全球考场”:文远知行拿了全域牌照,萝卜快跑3月就进驻了。
但曹操的打法有点不一样,别人带技术来测试,它直接搬来了整套“中国方案”。合作核心是把换电网络融入当地绿色能源系统,这种运营体系的输出,比单纯的技术展示更有说服力。
技术牌曹操也没少打,而且打得很有吉利特色。7月和时空道宇合作后,它的Robotaxi车队成了全球首个规模化用低轨卫星通信的平台,厘米级定位加上极端环境下的通信稳定性,把安全兜底能力拉满。
更敢想的是9月公布的“天地空一体化”蓝图,和吉利系的沃飞长空合作,未来用户在App上就能规划“Robotaxi+飞行汽车”的路线,从地面到空中的无缝衔接,直接把出行场景拉到了4.0时代。
这些布局背后,是运营能力的底气。在出行行业摸爬10年,曹操最擅长的就是把规模和效率捏在一起。行业测算显示,Robotaxi利用率要到45%才有可能盈利,而曹操靠着定制车生态,早已把有人驾驶车队的运营效率磨到了极致。
现在把这套经验平移到Robotaxi上,相当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比如杭州要投用的“绿色智能通行岛”,就是为规模化运营量身定制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当然,全球化之路不会顺风顺水。Waymo在旧金山已经占到25%市场份额,特斯拉靠着FSD的成本优势虎视眈眈,国内对手也在中东紧追不舍。
但曹操的独特性在于,它不是单点突破,而是靠着吉利生态的协同形成了闭环:吉利造定制车,沃飞长空造飞行汽车,时空道宇提供卫星技术,曹操负责把这些资源串成可落地的服务。
东吴证券预测2030年Robotaxi市场会达到数千亿元,这个赛道的终局一定是全球化竞争。曹操出行在阿布扎比的落子,与其说是出海,不如说是“中国模式”的一次全球验证。
当定制化车辆、换电网络、立体出行这些在中国跑通的经验,在中东沙漠里长出新的可能性,或许能给整个行业一个启示:Robotaxi的终极竞争,从来不是技术的单挑,而是生态的团战。
从杭州的试点运营到阿布扎比的全球化启动,曹操出行的进化史,其实也是中国Robotaxi行业的成长史。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玩家带着完整的商业模式出海,全球智能出行的游戏规则,或许正在被悄悄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