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整理通讯录,突然发现大学宿舍群已经三个月没动静了。点开看最后一条消息,还是我上个月发的生日祝福,底下只有两个点赞的小爱心。
你别说,当时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想当年毕业散伙饭,老大抱着我们哭,说以后就算天南海北,每周都得视频一次。结果呢?刚工作那阵还偶尔吐槽加班,后来就变成逢年过节的群发祝福,再到现在,连群发都省了。
我盯着屏幕犹豫半天,到底要不要在群里发句“最近谁有空,视频聊会儿”?手指悬在输入框上,又缩了回来。万一没人理咋办?多尴尬。再说,人家说不定正忙,我这么唐突是不是打扰人家了?
后来跟发小吐槽这事儿,她嗤笑一声:“你这毛病跟我以前一模一样,总等着别人先开口。”她给我讲,前阵子她也觉得朋友越来越远,周末宅家连个约饭的人都没有。直到有天她实在憋得慌,硬着头皮给高中同桌打了个电话,结果对方秒接,说“我正想找你呢,新开的那家火锅咱去尝尝?”
真的,好多时候我们都被自己困住了。你以为对方不联系是不在乎,其实人家可能跟你想的一样,正等着你来打破僵局。我记得有次同学聚会,当年最活跃的小敏全程没怎么说话。散场后她拉着我说,这几年创业压力大,总觉得跟大家没共同话题了,怕开口没人接话。
你看,这就是第一个坎——太把自己当回事,又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一方面觉得自己的主动会打扰别人,怕显得廉价;另一方面又盼着别人主动,来证明自己被在乎。说白了,就是面子和玻璃心在作祟。
我之前有个同事,就是典型的“被动型人格”。部门聚餐他永远坐在角落,领导问他意见,他总说“都行”“听大家的”。有次项目组缺个负责人,领导有意培养他,私下找他谈,他居然说“我怕做不好,还是让别人来吧”。后来这个机会给了新人,人家做得风生水起,他又私下跟我抱怨怀才不遇。
这就说到第二个根源了——把“被动”当成“佛系”,其实是懒于经营,更是害怕承担。不管是感情还是人脉,从来都不是坐享其成的。你总想着别人主动维系,自己却连一句“最近还好吗”都懒得发,关系可不就淡了嘛。
前几天我看到个热帖,楼主说她每次纠结要不要联系一个人时,就直接去发消息。“主动了才知道,要么是双向奔赴,要么是及时止损,总比自己瞎琢磨强。”这话真说到我心坎里了。
我试着照做了,先给大学老大发了句“你家娃是不是快上幼儿园了?”没过两分钟,她就打过来视频,絮絮叨叨讲了半小时育儿经,末了还说“下周末带娃来我家,你嫂子炖排骨”。挂了电话我才发现,原来那些所谓的“疏远”,不过是我们各自在心里搭起的墙。
刚才说错了,其实这俩根源归结起来也简单:要么是怕,要么是懒。怕被拒绝,怕没面子,所以选择沉默;懒于付出,懒于经营,所以放任关系变淡。
真的,别再等别人先联系你了。你怀念的那些热闹,那些温暖,都藏在你的“主动”里。哪怕只是随手转发一篇对方感兴趣的文章,哪怕只是一句随口的“今天吃到一家超赞的面馆,下次带你去”,都是在为关系添砖加瓦。
现在想想,以前总觉得主动的人吃亏,其实最赚的就是主动的人。他们不用在深夜翻着通讯录叹气,不用为“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内耗。因为他们清楚,关系里的安全感,从来都是自己给的。
这会儿我刚在宿舍群里发了张当年的合照,配文“突然想你们了,下周末约一波?”已经有三个人秒回“没问题”了。你看,哪有那么多复杂的顾虑,不过是我们自己想多了。
你手机里有没有那个“想联系又不敢”的人?别犹豫了,现在就去发消息。就算对方暂时没回应也没关系,至少你没给自己留遗憾,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