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多知
作者|徐晶晶
“未来一到两年,市场上仍会涌现大量AI方向的尝试,最终会有1-2种模式被证明是真正有效且可持续的。
如果说大班课是在线教育的标准模式,那么AI一对一是未来AI教育的主流模式。”
日前,在与爱为舞的开放日活动上,与爱为舞创始人兼COO刘威作出如是判断。
刘威是在线教育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最为人熟知的成就,是带领一个7人小团队,从0到1内部创业,孵化了日后的高途课堂(他曾任高途课堂总经理)。在他的掌舵下,高途课堂创造了四年内从百人团队、2000万元年收入,到两万五千人规模、64亿元年收入的增长奇迹。在开启他的教育生涯之前,刘威已在埃森哲咨询与搜狐视频等公司中锤炼出商业洞察与互联网产品能力。
这次,刘威分享了与爱为舞的创业历程、业务进展,以及一些关键路径选择背后的思考。
这也是他自2021年以来的首次对外发声。
简要速写与爱为舞:
2023年年初,高途/跟谁学联合创始人张怀亭与刘威联合创办与爱为舞。此外,还有几位联合创始人。截至目前,与爱为舞累计获得超1.5亿美元投资。多知此前获悉,2024年,与爱为舞已实现数亿元的规模化收入。
今年3月,与爱为舞发布旗下首款AI产品——爱学App。爱学定位为一款面向全龄人群的终身教育平台,是“全学段AI一对一产品”,在一对一的课堂教学场景引入了数字人老师。
01 “AI一对一将成为未来AI教育的主流范式”
一个共识是,2023年是“通用大模型元年”,而2025年将成为“AI应用元年”。
当前AI教育领域的AI应用正处在百花齐放的探索阶段。在刘威看来,未来一到两年,市场上仍会涌现大量AI方向的尝试,这些探索对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是整个行业在时代浪潮中向前推进的必然过程。
同时,他判断,在这一过程中,经过市场与社会的验证,最终会有1-2种模式被证明是真正有效且可持续的。
刘威坚定地认为,AI一对一将是AI时代教育的最有效的形态。“未来的学习范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AI一对一将成为未来AI教育的主流范式。”
过去,孩子之所以普遍上班课,本质原因是一对一课程价格过高。在AI尚未普及时,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是班课,只有少数人会选择一对一。但随着AI技术的成熟,这一现象将被改变——尽管目前家长仍习惯班课模式,但在未来几年,他们将更倾向于选择AI一对一,因为它既便宜又高效。
当前,教育行业中已有选手开始探索严肃教学场景下的“AI小班课”,即由AI数字人老师为几名真实学生共同授课。
然而刘威认为,在AI一对一将逐渐成熟的背景下,探索AI小班课的意义有限。不过,他进一步指出,尽管AI一对一将成为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班课中的合理元素。例如,如果某些教学场景确实需要小班氛围,满足孩子对陪伴感和小组互动的基本需求,可以直接引入不同水平的“数字人学伴”,构建虚拟小组,在保持个性化教学的同时,增强学习的社交体验。
刘威也从实际落地角度,分析了AI小班课所面临的多重挑战:
资源效率层面:AI教师资源本质上是可无限占用的,没必要几个学生“共用”一位AI老师。
运营复杂度层面:小班课模式仍将面临满班率、学生学习进度不一致、换班调课等传统运营难题,并未因AI的引入而彻底解决。
教学效果层面:从学习效果来看,任何形式的班课都难以超越一对一模式所能带来的学习效果。
因此,他坚持认为,AI教育应坚定地以“AI一对一”作为核心范式。他还强调,与爱为舞正在AI一对一这一方向上持续深耕。
02 做解决方案or做工具?
创业初期,与爱为舞团队在敲定AI教育产品的落地方向时,核心的考量是在“工具”与“解决方案”两条路径之间做出抉择。
“这两类教育产品各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对于学习者来讲,这两类产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刘威说道。
做解决方案还是做工具,不仅关乎产品形态的选择,更是对目标用户和学习模式的根本界定。
刘威分析,工具型教育产品(如拍照解题产品)的效果高度依赖于学生用户的“主动性”,这决定了它更适用于自律性强的大学生,而非需要引导的低龄学员;解决方案型产品(如大班课)的核心是提供一套“主动引导”的完整解决方案。它通过体系化的设计来管理学习进程,不依赖学生自律,从而能更可靠地保障用户学习目标的达成。
不同选择继也决定了团队的资源投入与能力构建的“分水岭”:
工具型路线追求“大而全”,重在数据覆盖的广度。
解决方案型路线则强调“精而深”,重在深耕专业深度,在有限的目标范围内做精做透。
与爱为舞CTO王琳在10月的一次线下交流中也指出:“做工具对我们来说,不太有壁垒,谁都能做,也无法保证真正的教学效果,也就意味着没有持续付费。”
基于上述判断,与爱为舞最终将重心放在解决方案类产品上,并由此推出了核心产品“爱学”。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其完全放弃工具型产品的探索。例如,今年5月推出的“趣碰词”,就是与爱为舞在用户背单词场景中的工具型尝试。刘威透露,目前与爱为舞已在多个学习方向进行了工具型产品的初步探索,以灵活响应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需求。
03 “在线大班课的核心竞争力是组织能力”,AI教育则不同
刘威指出,AI时代研发教育产品与过去在线教育时代研发产品存在根本性差异。
他谈到,在线教育本质上是知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我们过去做大班课,核心竞争力在于组织能力。要服务上百万学生,可能就需要数万名老师。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加上人员流动,要想持续补充师资、维持教学质量,这些都依赖强大的组织能力——也就是如何用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效率。”
而在AI教育时代,面对问题首先考虑的已不再是依靠大量人力去解决。“组织能力依然重要,但我的思维方式变了——现在我会先思考:这个问题如何用AI解决?技术能带来什么新路径?核心解决问题的思路完全不同。”
他进一步举例说明:“以前在高途,我每天忙于做培训;现在,我的工作重心转向打磨产品、研究技术,思考如何用技术手段解决业务问题、如何提升技术指标。这是本质的区别。”
刘威说:“AI教育本质上属于科技行业,再细化一点,是AI行业在教育领域的落地。而过去的在线教育,本质仍是教育行业,科技只是其运用的工具之一。”
04 一个反思:“在线教育,成也大班课,败也大班课”
在探索AI教育的过程中,刘威对曾席卷行业的“在线大班课”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提出了“在线教育,成也大班课,败也大班课”的论断。
所谓“成”,是指在线大班课曾引爆了在线教育的规模效应。
但“败”也由此埋下。刘威坦言,在当时,大班课的教学体验始终难以匹敌一二线城市的优质线下教育。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业的做法是引入了“双师”模式,试图用辅导老师来填补互动的鸿沟,保证质量,但这终究像是一种补救措施。
下一篇:AI有“标”,眼见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