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eta的Ray-BanMeta智能眼镜到雷鸟创新的X2Lite,从阿里巴巴的生态协同新品到暴龙的时尚跨界款式,2025年以来,海信Vidda、联想、苹果、三星、Rokid、XREAL等近20家国内外科技巨头与跨界品牌密集发布AI/AR眼镜新品。这场覆盖消费级与行业级市场的新品潮,不仅推动中国消费级AI/AR眼镜市场上半年销量同比暴涨73%,更标志着AR眼镜从「小众潮玩」迈入「技术标准化+场景规模化」的关键拐点。
现状
巨头扎堆入场,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当前AR眼镜行业呈现「技术迭代加速、市场规模扩容、生态格局初显」的三重特征。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AI/AR眼镜市场销量达26.2万台,创历史新高,CINNOResearch预测全年出货量将达90万台,同比增长133%,三年内行业规模有望突破千亿。
AR眼镜行业竞争态势分析简图
市场参与者已形成多元化阵营:科技巨头凭借技术积累布局全产业链,Meta、苹果、三星聚焦核心硬件与AI算法,阿里巴巴、小度依托生态优势强化场景适配;本土专业品牌如Rokid、雷鸟创新、XREAL深耕光学技术与垂直场景;跨界品牌如暴龙则以时尚设计为突破口,降低消费门槛。产品端呈现明显分化,消费级产品主打轻量化、长续航与AI交互,行业级产品侧重防爆、精准定位等特殊功能适配。
行业标准化进程同步提速,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早在今年2月份联合S-DreamLab便启动了AI眼镜专项测试,从基本配置、音频、图像、防抖、交互、续航、安全隐私7个模块、超60个测试项,对RayBan-Meta Wayfarer智能眼镜的主要使用场景和功能进行全面、客观的功能、性能、可用性和可靠性测试,旨在为AI眼镜行业提供可参考评价指标,推动技术创新升级和产业标准化进程,促进行业生态良性可持续发展。
“AI眼镜测试体系” 图片来源:泰尔终端实验室
技术趋势
AI深度融合,硬件与交互全面升级
1. AI成为核心赋能引擎
AI与AR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最核心的技术趋势。扎克伯格曾明确表示,眼镜将是AI最佳硬件载体之一,能够实现「见你所见、听你所听」的场景感知。
目前主流新品均搭载AI大模型,MetaRay-Ban采用Llama2大模型驱动的MetaAI,雷鸟创新X2Lite搭载骁龙AR1Gen1处理器实现终端侧AI运算,小米AR眼镜则搭载了高通ARI旗舰芯片,以强劲算力驱动多维交互。
图片来源:小米官网
这些AI能力已从隐性算法走向显性应用,实时翻译、语音交互、视觉识别等功能成为标配,部分产品还实现了AI图生图、场景信息问答等进阶功能,让AR眼镜从「显示工具」升级为「智能助手」。
2. 硬件形态向轻量化、高性能演进
核心硬件技术的突破为行业爆发奠定基础。光学方面,超薄光波导镜片实现量产,部分产品厚度已降至0.7mm,兼顾轻量化与显示效果;算力方面,骁龙AR1Gen1等专用处理器搭载第三代HexagonNPU,支撑AR级视觉分析与AI运算;续航与便携性持续优化,消费级产品普遍实现3小时以上连续交互,分体式设计成为平衡性能与重量的主流方案。
3. 隐私安全技术同步升级
随着设备采集环境与行为数据的能力增强,隐私保护成为技术研发重点。行业标准明确要求产品需通过数据加密与本地化处理验证,主流厂商纷纷采用「权限分级+数据脱敏」方案,对拍摄、录音等敏感功能设置明确授权机制,在实现场景感知的同时划定隐私边界。
应用场景
AI深度融合,硬件与交互全面升级
1. 消费级场景:高频需求逐步落地
消费端已形成三大核心应用场景:出行场景中,实时导航、外语翻译、景点讲解等功能解决实际需求;生活娱乐场景里,AI图生图、虚实社交、沉浸式观影丰富体验;学习办公场景中,3D互动学习、多任务分屏显示提升效率。
特殊群体需求也得到关注,海外品牌Envision推出面向视障群体的眼镜产品,可识别60余种语言的文本信息、判断环境状态、识别亲友身份,通过AI赋能重构视障群体的感知方式。
2. 行业级场景:成为效率提升关键工具
工业、能源、医疗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成为行业增长新引擎。在化工、矿山等高危行业,AR眼镜实现无接触巡检与应急协同指挥,在降低事故率的同时提升作业效率;在制造业中,装配指导、设备维护等场景通过虚实融合技术,将决策时间缩短60%以上;医疗领域的远程会诊、手术指导等应用也在逐步落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跨设备协同成为新趋势,AR眼镜与无人机、机器人、数字孪生系统的联动,构建起全场景数据闭环,进一步放大技术价值。
未来发展
千亿市场待开拓,挑战与机遇并存
AR眼镜行业正处于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跨越期,未来三年将迎来规模化普及。随着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消费级产品价格有望进一步下探,推动市场从早期尝鲜者向大众用户渗透;行业级应用将从单点试点走向全面推广,形成「通用硬件+行业定制」的商业模式。
技术融合将催生更多创新可能,AR眼镜与脑机接口、无源物联网、AI大模型的深度结合,有望使其成为「空间计算入口」,重构人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产业链方面,芯片、光学器件、应用解决方案等环节的竞争将加剧,本土品牌在光学技术与场景适配方面的优势有望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