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那个靠‘立标’撑场面的奔驰 E 级吗?” 最近汽车论坛里,老车主的疑问刷屏了 —— 全新奔驰 E 级把标志性的 “商务稳重感” 藏进了细节里,取而代之的是能照 600 米的激光大灯,还有一块几乎占满中控的环抱巨屏。
当同级竞品还在纠结 “行政感要不要减”,它直接玩起了 “科技破圈”,却让准备掏 40 多万的准车主犯了嘀咕:这波转型,到底是加分还是踩坑?
在 45-60 万中大型豪华轿车市场,宝马 5 系、奥迪 A6L 和奔驰 E 级的 “三国杀” 从来没停过。全新奔驰 E 级把起售价定在 44.99 万,比宝马 5 系 Li 入门版高 1.2 万,但直接标配 23.8 英寸环抱屏 + 12.3 英寸仪表屏,而奥迪 A6L 的高阶虚拟座舱还得额外加钱。
实际上手时,奔驰 MBUX 系统的响应速度比上一代快 30%,触控阻尼感比宝马 iDrive 8.0 更细腻,但无线 CarPlay 偶尔会有 1-2 秒延迟,这在奥迪 A6L 上几乎不会出现。这种差异不是技术短板,更像是奔驰对自研系统的优先级倾斜 —— 毕竟要突出 “科技感”,就得让自家生态站 C 位。
走进座舱,能发现奔驰没丢豪华的底子。门板上的柏林之声音响面罩用了金属拉丝工艺,触感比奥迪 A6L 的塑料件显档次,前排座椅通风在 30℃环境下,5 分钟就能让背部降温,效率比宝马 5 系高 15%。
开起来的感觉更有意思,全新 E 级的空气悬挂比老款软 5%,过减速带能滤掉 80% 颠簸,但转向手感沉了不少,低速挪车得多花点劲。这种 “软悬挂 + 沉转向” 的组合,其实是在平衡家用舒适和商务稳重 —— 买这个级别的用户,既要带家人出游,也得应付客户接送,两者都不能偏废。
和同品牌 S 级比,全新 E 级的科技配置是 “降维不降级”。S 级的 AR-HUD 要选装,E 级直接标配,只是显示范围小 10%;底盘用和 C 级相同的 MRA II 平台,但多了 3 处铝合金部件,减重 15 公斤还提升了刚性。
这种 “共享平台 + 差异化配置” 的玩法,能让奔驰控制成本,还能保持 E 级对 C 级的溢价优势。至于保值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上一代 E 级 3 年保值率 62%,比宝马 5 系低 3 个百分点,全新款因科技配置加持,业内预测能升到 64%,但最终还得看市场反馈 —— 豪华车用户对 “新鲜感” 的耐受度,往往比实用性更低。
激光大灯是全新 E 级的 “点睛之笔”,没路灯的高速上能照 600 米,比传统 LED 远一倍,还能自动避开对向车灯,比奥迪 A6L 的矩阵大灯更智能。
这套灯只有顶配才有,中配要加 2.8 万选装,而且雨雾天穿透力不如奥迪的 LED。这背后是奔驰的配置梯度策略 —— 用核心科技区分高低配,吸引用户选更高版本。
另外,后排中间地板凸起比老款高 5 厘米,哪怕座椅填充物更软,中间乘客的腿还是受影响,这是为了给传动轴和电池组腾空间,毕竟这款车后续还要推混动版。
如果你是 35-45 岁,既要用它撑商务场面,又想让家人享受科技感,全新奔驰 E 级的中配版值得考虑 —— 比顶配少花 4 万,环抱屏和大部分舒适配置都在,加个自适应巡航就够用。
但要是更看重保值率和操控,不妨等 3 个月,看看宝马 5 系会不会跟进科技配置升级。毕竟电动化加速的当下,燃油豪华车的 “科技内卷” 才刚开始,奔驰 E 级这次转型,更像是给同级对手立了新标杆:要么跟着玩科技,要么在传统优势里钻得更深,没有中间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