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广州车展即将启幕,终场哨声也随之响起。
有人紧盯展台上的新车锋芒,有人抢占政策退坡前的窗口,有人解构潮涨潮落间的微妙变局。
人汽传媒推出系列专题文章,在这场年终复盘与新年预判的深度碰撞中,洞见车市当下与未来。
作者:王珊珊
“绝不容忍非理性竞争毁掉一个产业!”
当新能源转型迈入深水区,汽车行业积淀多年的沉疴与转型催生的新疾集中爆发。“超长账期压垮供应链、返利拖欠困死经销商、恶意营销污染舆论场”,本应共生共荣的车企、供应商、经销商,在非理性内卷中渐行渐远,行业生态濒临失衡。
拨乱反正,刻不容缓。
今年以来,国家层面锚定行业痛点精准施策,多部门联动掀起整治风暴。从规范账款支付到压实返利兑现,从清除网络营销毒瘤到引导竞争理念升级,一系列 “排雷” 组合拳成效初显。这场深刻的行业变革,已勾勒出未来汽车时代的更清晰轮廓。
供应链“减负”:破解账期困局,激活创新动能
压账期、延回款、票据替代现金支付……长期以来,汽车行业供应链账期乱象如同 “隐形枷锁”,让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短则三月、长则两三年的回款周期,不仅拖垮无数中小供应商,更倒逼部分企业陷入“降本怪圈”:或选用低端材料、简化工艺以压缩成本,或放弃技术研发、固守低端产能以换取生存空间,严重制约行业技术迭代与质量升级。
破局始于制度革新。6月1日,修订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实施;9月15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再发《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政策密集出台构建起刚性约束。截至目前,近20家主流车企相继承诺 “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行业共识加速形成。
头部企业率先示范,推动政策落地生根:中国一汽组建跨部门专项工作组,建立中小企业动态管理名单,通过全流程闭环监督实现政策精准覆盖;广汽集团搭建数字化管控平台,让订单、入库、结算、支付全环节可视化,从机制上杜绝支付拖延;A股上市车企三季度财报显示,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普遍缩短,零部件企业应收账款周转效率显著改善,供应链流动性持续回暖。
最新进展更具标志性意义:在政策引导下,比亚迪主动放弃 “迪链” 模式,成为行业反内卷的又一实质性突破。
经销商“松绑”:兑现返利承诺,筑牢终端根基
相较于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的生存困境更为突出。自主品牌经销商面临 “营收涨、利润降” 的尴尬,客户回款慢、销量指标高双重承压;合资品牌经销商则遭遇 “车价跌、销量滑” 的寒冬,库存压力与日俱增。更有部分主机厂为冲刺年度目标,向经销商摊派远超市场承受能力的提车任务,最终导致价格倒挂、库存高企、返利拖欠的恶性循环。
数据触目惊心:上半年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攀升至52.6%,盈利比例仅 29.9%,终端生态持续恶化。
行业自救与政策引导同步发力。6月23日,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出倡议,呼吁主机厂优化返利政策、缩短兑现账期。响应迅速而至,宝马、北汽新能源、上汽通用、一汽奥迪等多家车企公开承诺 “60天内完成经销商返利兑现”,以真金白银缓解终端资金压力。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理念升级:越来越多车企意识到,“经销商强则企业强”。北汽新能源针对销量不佳的经销商开展 “一对一驻场诊断”,精准破解经营难题,助推极狐品牌销量屡创新高;一汽奥迪与中升集团敏锐把握市场趋势,携手在多座城市布局新型渠道,传统燃油车经销商加速向新能源服务生态转型,终端活力持续复苏。
营销场“净化”:清除网络毒瘤,重塑竞争底线
价格战硝烟之下,营销手段的异化更值得警惕。数字化时代,网络舆论场成为汽车行业竞争的 “第二战场”,却被部分势力异化为 “逐利工具”:自媒体为流量恶意攻击企业与用户,品牌为打压对手蓄意诋毁竞品,“黑公关”“水军”“虚假宣传” 等乱象丛生,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损害消费者权益,透支行业信任根基。
雷霆整治应声而至。9月10日,工信部、网信办、公安部等六部门联合启动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剑指三大“毒瘤”:打击以 “泼脏水” 牟利的非法团伙,遏制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整治企业间恶意诋毁的 “口水战”,为行业竞争划定清晰红线。
企业主动亮剑,形成整治合力:上汽乘用车开通法务部官方举报账号,荣威、MG 品牌合计悬赏1000万元征集黑公关线索;多家企业通过起诉造谣账号、发布维权声明等方式重拳反击,以法律武器捍卫品牌声誉与行业秩序。这场“舆论清网行动”,正逐步驱散网络阴霾,让竞争回归产品力与服务力的核心本质。
人汽观察:
反内卷,更是一场价值观的重构。
必须清醒认识到,政策干预仅是起点,远非终点。
短期来看,监管重拳如同镇痛剂,遏制了恶性竞争的失血。但中长期来看,行业要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完成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创造”的竞争理念升维。
谁能率先跳出价格内卷、回归用户价值、构建健康生态,谁才能真正掌握下一个汽车时代的主动权。
天朗气清,不只是一时整治的结果,更应成为全行业共同守护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