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叙事里,“被对标”始终是衡量一款产品或一个品牌市场分量的特殊标志。追溯过往数十年,这份“认可”大多由海外品牌占据——从定义家庭轿车标准的合资中级车,到奠定豪华标杆的德系旗舰,再到以颠覆者姿态进入中国的特斯拉。它们曾是国内市场的标尺,是本土产品不断追赶的参照。而当下,行业竞争焦点已发生转变,从以往对标BBA的传统豪华,到如今出现的新现象:越来越多车企开始对标问界的科技豪华,这背后是对问界“新豪华”价值感的认可。
在如今的高端新能源SUV领域,一个显著趋势正在形成:越来越多品牌在推出新品之际,将包括“问界”“蔚小理”在内的中国品牌,置于传播话语的核心位置,试图以这些标杆为横轴,绘制自身产品的价值坐标。
这一转变,实则是一场深层的市场价值范式转移。某种程度上,它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在高端智能领域步入新阶段——行业终于拥有“源自本土、却具备广泛标杆意义”的样本,不得不说,这是令中国汽车行业振奋的一幕。
然而,当一款本土产品成为细分市场心照不宣的参考标准,这已不仅是一款车型的成功。其背后,折射出产业格局的深度变革、消费者价值取向的迁移,以及参与者在转型大潮中的不同选择,值得深入探讨。
“对标”标杆如何炼成:体系化能力铸就竞争壁垒
一款产品能成为行业广泛参照的坐标,根本在于其产品力构筑了难以轻易复制的价值高地。若将电动化视为竞争的上半场,那么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就是决定胜负的下半场。行业共识在于,电动化打下基础,而智能化才是决定市场格局的价值深水区。在智能驾驶领域,竞争正经历关键跃迁:从满足技术演示,到攻坚真实的用户信赖。试金石,是用户愿意“放心用”的主动使用率与“高频用”的里程覆盖率。
可以看到,小鹏、蔚来、理想、问界等品牌皆在此领域持续投入,共同推动智能驾驶体验进步,构筑起本土品牌在智能化上的集体优势。在此过程中,车企能否通过技术攻克用户痛点,从而构建从技术积累到用户信赖的闭环,成为当前智能化竞争体系的关键基石。
在此背景下,以问界为代表的品牌所构建的智能安全体系,展现出系统化的实践路径。在赛力斯的安全体系中,以“场景定义安全”为核心方法论,覆盖“生命保护、车身防护、健康呵护、隐私守护”四大维度,集成超过340项安全功能,致力于在人、车、环境深度融合的出行生态中,实现贯穿用车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保护。
何为痛点?围绕“以场景定义安全”,赛力斯将技术能力系统服务于用户痛点。例如:车身防护方面,依托环境感知与障碍识别系统,打造负向防撞、雨雾尘AEB等全向防护功能,累计已避免潜在碰撞超过200万次;在生命保护领域,失能辅助与卫星通讯等技术,实现安全冗余。
可进一步具象化:在今年国庆、中秋期间,问界辅助驾驶里程约2亿公里,智能安全避免4万余次碰撞,搭载辅助驾驶功能车辆的事故率,仅为未搭载车辆的1/5。
这些数据是一个缩影,表明当智能驾驶技术真正转化为稳定、可靠的用户体验,车企所构建的已不仅是功能优势,更是一种深层的用户信任与安全依赖。这正是产品力升维为行业标杆的关键——它让技术突破在真实用户场景中,实现可衡量、可感知的价值闭环。
要做到这一点,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深厚的技术储备以支持持续迭代,需要漫长时间在实际道路中进行算法验证与场景库积累,更需要海量真实用户数据的喂养与打磨,最终在市场中形成坚不可摧的用户口碑。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是工程能力、数据闭环与用户体验的深度融合。
由此可见,以问界为代表的品牌,通过前期坚定的战略投入,已在数据积累、场景库构建和用户信任度上形成显著的先发优势。这种由技术深度、数据广度与时间长度共同构筑的体系化壁垒,意味着后来者即便知晓方向,仍需经历同样漫长的爬坡周期。标杆的意义正在于此:它不仅标定了竞争的高度,更定义了抵达这一高度所必需的耐心与积淀。
汽车行业需要标杆,更需要长期主义的定力
“对标”现象本身,是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高端新能源领域进步的一个缩影。它表明,市场上出现了具备广泛影响力的本土参照系。然而,对所有参与者而言,这更是一场关于长期主义的深度拷问。喧嚣的对标是市场活力的体现,但持续的竞争力源于回归价值创造的本源。
其一,是回归用户,而非对手。伟大品牌的基石,在于对目标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与满足。与其将资源过度倾注于研究如何“像”谁,不如更专注地探寻如何服务好“自己”的用户。无论是追求驾驶乐趣的纯粹,还是深耕特定场景的便利,抑或是塑造独特的美学风格,找到并坚守属于自己的差异化价值,才是立身之本。
其二,是投资未来,而非追逐当下。行业的领导者,其眼光必然投向下一代技术的定义权。全栈自研的软硬件能力、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人工智能与驾驶的更深度融合、车辆与能源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协同……这些前沿领域的突破,需要的是超越产品周期、耐得住寂寞的持续投入。
结语:
当前行业频繁对标的对象,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在高附加值领域进入了新阶段。这面“镜子”所映照的,是本土品牌凭借技术积累、产品定义与用户洞察,实现了从“仰望标杆”到“自成坐标”的历史性跨越。
对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这场“对标”现象所引发的思考,其意义远超越单一产品的成败。它关乎的是,在充满诱惑与噪音的市场环境中,我们是否还能坚守商业的本质——通过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来赢得用户与未来。市场终将嘉奖那些专注创造、为行业开辟新可能性的探索者,而时间,则会成为所有战略选择最公正的裁判。
诚然,坐标并非永恒。今天的标杆,既是过往创新的成果,更是明天被超越的起点。对于目前“被对标”的品牌来说,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如何维持当下的对标热度,而在于能否戒骄戒躁,能否具备持续迭代、甚至自我革新的勇气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