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今年5月份,吉利宣布收购极氪全部股份。这场行业趋势下的品牌整合动作,既承载着吉利补全高端新能源短板的期待,也面临着协同效应释放与盈利攻坚的双重考验。
手握银河、帝豪、星瑞等畅销品牌的吉利越战越勇,无论是在新能源领域还是燃油车领域都表现出色。2025年10月,其在国内的市场销量位居第二名,市场份额较第一名比亚迪仅差3.6个百分点。
但如果把时间拉长到整个第三季度,会发现这家传统车企依旧处于业绩增长的瓶颈期。
《刻度财经》翻看吉利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发现,该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891.9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归母净利润38.2亿元,同比增长59%。前三季度总营收2394.7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6%,归母净利润131亿人民币,同比微降1%。
图源:吉利股份2025年三季度报告
前三季度收入增长主要归因于燃油车与新能源车销量实现同步增长,推动总销量增长46%,叠加成本控制,净利润降低则与极氪有关。
在新能源品牌中,银河销量表现亮眼,前三季度同比增速达到130%,一直被吉利看作是抢占高端新能源市场“利刃”的极氪虽然也在增长,但增速与小鹏等竞品相差甚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份,吉利汽车宣布计划收购旗下极氪科技发行的全部股份。交易完成后,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
这场行业趋势下的品牌整合动作,既承载着吉利补全高端新能源短板的期待,也面临着协同效应释放与盈利攻坚的双重考验。
01
营收、销量双增长,归母净利润微降
吉利汽车2025年前三季度财报呈现“规模扩张强劲、利润结构分化、战略整合见效”的特征,营收与销量均实现双位数增长,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但受高端品牌亏损、会计政策变更等因素影响,归母净利润同比微降,整体财务表现折射出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型的阶段性成果与挑战。
2025年前三季度,吉利实现总销量217.02万辆,同比增长46%;营收2394.77亿元,同比增长26%,两项核心指标增速均跑赢行业平均水平,印证“燃油+新能源”双轮驱动战略的有效性。
仅从第三季度来看,汽车销量76.10万辆,同比增长43%,营收891.92亿元,同比增长27%。
这主要得益于新能源车型的密集交付。极氪第三季度交付14万辆,同比增长13%,吉利银河等新能源品牌车型销量同比增长超60%,高端与主流新能源市场双线突破。
虽然实现销量和收入实现双增长,净利润却呈现下滑态势。
数据显示,吉利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31.10亿元(2024年同期132.13亿元),同比微降1%。主要归因于极氪子集团仍处亏损期(前三季度亏损5.23亿元,2024年同期亏损23.75亿元),虽亏损规模大幅收窄78.4%,但仍分流集团利润。
图源:吉利股份2025年三季度报告
吉利也在加快修补极氪漏洞,推动极氪进入“收入增、亏损减、毛利升”的趋势。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极氪收入810.14亿元,同比增长4.9%,第三季度交付14万辆,同比增长13%),极氪G6、极氪001等主力车型持续贡献销量,且平均售价维持在30万元以上,高端定位稳固。
极氪盈利能力也得到改善,毛利率同比增长5.1个百分点至19.0%,主要因智能驾驶软件订阅收入占比提升、供应链成本优化,极氪也因此将亏损同比收窄78.4%,但净利润仍为负数(-5.23亿元)。
图源:吉利股份2025年三季度报告
与此同时,吉利还努力通过降本增效来拔高业绩。
前三季度,吉利通过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规模化采购以及提高高毛利新能源车型占比,将整体毛利率提高至16.5%(2024年同期16.2%),整体毛利提高至395.12亿元,同比增长28.3%。
02
极氪成吉利的绊脚石?
今年年初,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在内部信中表示,在未来两年内,极氪科技将成为年销量达百万级别的全球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立志成为新能源时代的BBA。
但仅过了几个月,吉利便宣布计划收购旗下极氪科技的全部股份,消息一出震动了整个车圈。
吉利已经没有更多时间和资源给极氪了。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0%,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同比放缓至25%,较峰值时期的50%以上大幅回落,多品牌分散布局的弊端彻底暴露。
比如,重复研发导致研发费用增长、旗下各大品牌相互竞争内耗严重、供应链割裂推高采购成本(单一品牌采购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吉利也在此前的公告中表示,双方合并是“为了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协同,杜绝重复投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打造长期价值”。
图源:吉利控股集团公众号
此前吉利就介绍称,将吉利与极氪整合后,每年将节省10%–20%研发费用。供应链端,极氪并表后,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的集采规模扩大,电池成本有望降低15%,整体供应链成本有机会减少5%–8%
另一方面,吉利对极氪的投入并没有换来预期回报。
2021年,极氪汽车首款车型极氪001凭借着“猎装轿跑”的定位迅速打开市场,成为中国品牌首个实现单车月度交付破万的豪华纯电车型,并持续蝉联30万以上纯电销冠宝座,助力极氪科技顺利登陆美股市场。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竞争加剧,极氪的竞争力急速下滑。
根据极氪科技公布的数据,在“金九银十”旺季期间,公司9月份的汽车销量为51159辆,同比仅增长8.5%。而新能源车企中零跑汽车、小鹏汽车的9月销量分别为66657辆、41581辆,增长率高达97%、85%。
今年1-10月,极氪累计销量同比下滑2%至16.5万辆,距离32万辆的年度目标还有15.5万辆的差距,销量进度仅二分之一,想要在未来两个月实现销售目标几乎不可能。且极氪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导致吉利白白浪费资源。
03
车企品牌整合期:效率优先下的生存之战与价值重构
不仅是吉利,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入精耕细作阶段,品牌整合已成为车企穿越行业周期的核心战略选择。
从吉利私有化极氪实现全资控股,到长城汽车梳理哈弗、魏牌、欧拉、坦克品牌矩阵,再到广汽整合埃安、长安优化UNI系列与深蓝品牌定位,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纷纷告别多品牌扩张模式,转入以降本增效、资源集中、价值聚焦为核心的品牌整合期。
这一行业趋势的背后,是市场竞争、财务压力与技术变革三重因素的叠加,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正从“规模竞赛”向“质量竞争”深度转型。
品牌整合的核心驱动力,是行业增量见顶与成本高企倒逼的效率革命。过去十年,车企普遍奉行“多品牌、全市场”战略,试图通过品牌矩阵覆盖从低端到高端的所有细分市场。
吉利孵化极氪、领克,长城推出坦克、沙龙,新势力也纷纷布局子品牌,导致行业内品牌数量激增,仅自主新能源品牌就超80个。
图源:吉利控股集团官网
但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多品牌分散布局的弊端彻底暴露,重复研发导致研发费用率过高、渠道重叠造成单店坪效稀释(部分区域内同一集团旗下品牌门店间距不足3公里),供应链割裂推高采购成本(单一品牌采购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价格战”导致的财务压力也进一步加速了品牌整合的进程。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已持续三年,2025年主流车型均价较2022年下降约18%,而动力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成本仍处于高位,导致车企毛利率普遍承压。
2025年一季度自主车企平均毛利率降至12.3%,较2022年下降4.5个百分点,部分新势力品牌毛利率仍为负数。
多品牌运营带来的费用黑洞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每个品牌的营销推广、渠道建设、组织管理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极氪独立上市后仅合规成本与营销开支每年就超10亿元,而销量规模却难以支撑其独立运营。
对于传统车企而言,通过品牌整合精简组织架构、压缩营销费用、优化资源配置,成为改善财务状况的必然选择;对于新势力而言,放弃边缘品牌、聚焦核心产品,才能避免资金链断裂风险。
不过,品牌整合并非简单的“关停并转”,而是一场涉及战略定位、资源配置、用户运营的系统性重构。
比如,聚焦目标市场,放弃“大而全”的品牌布局,明确各品牌的核心价格带与用户群体,避免内部竞争;聚焦核心技术,将研发资源集中于核心平台与关键技术,通过技术共享实现多品牌赋能,而非每个品牌都投入巨资研发专属技术;聚焦渠道效率,通过“多品牌共网”“体验店共享”等模式降低渠道建设成本,同时提升用户触达效率。
随着吉利控股《台州宣言》“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核心举措的提出,吉利旗下各大汽车品牌正不断推进汽车业务整合、产业结构布局。
但这场整合能否带来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是基于相关企业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以其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快报、定期公告、法定披露文件及指定渠道发布的公开资料)为主要研究依据的独立分析。刻度财经致力于确保分析内容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保证其持续更新。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或结论仅供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依据,刻度财经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来 源:刻度财经
责任编辑:王 淼
校 对:晓 亮
值班主任:费 煜
值班编审:王冠兴
头图来源:吉利汽车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