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入冬以来,北方多地遭遇持续降雪,极端天气下,电动汽车与燃油车的性能差异被进一步放大,这场冰雪考验不仅暴露了燃油车的固有短板,更凸显了电动汽车在技术迭代与能源革命中的不可逆优势。
传统认知里,低温是电动汽车的致命伤,在东北地区,极端低温曾导致续航缩水一半,但2025 年的技术革新已显著改善这一状况,以搭载八百伏高压平台的车型为例,其电池热管理系统通过液冷技术将电池温度稳定在二十到三十摄氏度,配合低滚阻轮胎与能量回收系统,实测续航衰减率控制在三成以内,更关键的是,全国充电桩数量突破一千二百八十万个,高速路网覆盖率达九成八,配合十五分钟充电八成的超充技术,冬季长途出行已不再是电动车的禁区。
反观燃油车,低温同样带来隐忧,发动机冷启动时,机油黏度增加导致磨损加剧,而燃油车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环境下,暖风系统依赖发动机余热,不仅升温缓慢,更会额外消耗五到一成的燃油,若车辆长期停放,燃油管路可能因低温结晶堵塞,而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则能通过智能保温功能避免此类问题。
在冰雪路面,电动汽车的电驱系统展现出颠覆性优势,双电机四驱车型可实现毫秒级扭矩分配,配合牵引力控制系统,能精准控制每个车轮的动力输出,外媒测试中,本田 Prologue 纯电动车在暴雪中以四季胎行驶,其稳定性甚至超越搭载专业冬季胎的斯巴鲁 WRX 四驱车,原因在于,电动车的电机响应速度比燃油车快十倍以上,能瞬间调整动力输出,避免打滑。
此外,电动汽车的低重心设计(电池平铺于底盘)与接近五十比五十的前后配重比,使其在冰雪路面过弯时更稳定,而燃油车因发动机前置导致头重脚轻,前驱车易推头,后驱车易甩尾,即便配备四驱系统,其机械结构响应速度也远不及电驱系统。
北方降雪背后,是能源安全与产业自主的深层博弈,中国每年进口五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超七成,而电动汽车的普及正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以西部新能源发电基地为支撑,通过特高压输电与储能网络,中国已构建起发电 - 储能 - 用电的自主可控产业链,2025 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突破五成,全球每卖出三辆电动车就有两辆来自中国,这一趋势正倒逼欧美加速电动化转型,否则将面临燃油车产业链崩溃风险。
市场数据印证了趋势的不可逆,2025 年十月,二十万元价位区间的新能源车销量首次超越燃油车,其中二手高端新能源车因性价比优势成为热门选择,例如,原价近五十万元的宝马五系新能源二手车,现价仅二十三万元左右,其续航与舒适性仍优于同级燃油车,消费者用实际行动表明:电动汽车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北方这场降雪,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燃油车的黄昏与电动汽车的黎明,当技术瓶颈被突破、基础设施完善、能源战略落地,电动汽车取代燃油车已非能否的问题,而是何时的命题,在这场百年汽车工业的变革中,中国正以电动化与智能化为双翼,飞向全球汽车产业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