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米遇上“杠精”客户被起诉,最终以小米汽车一审败诉、返还消费者双倍定金1万元落下帷幕。这起全国首例“未交车催收尾款”案,让小米汽车陷入舆论漩涡。
事件的脉络清晰却充满争议。2024年7月,海口消费者张女士在小米汽车体验店下单SU7,支付5000元定金后约定“验车后付尾款”。同年10月,因财务问题无法按时提车的张女士主动联系销售协商延期,得到“订单保留360天”的口头承诺。然而仅一个多月后,小米销售突然要求其支付全额尾款,在张女士无力支付且未验车的情况下,小米于12月单方面认定其“违约”,取消订单并没收定金,矛盾就此爆发。
这场纠纷的核心,在于一条充满逻辑悖论的格式条款——“申请延期提车需支付全款”。从法律层面看,小米购车合同中虽有明确约定,但销售在沟通时并未明确提示这一关键前提,仅告知“可延期”却隐瞒“付全款”的核心条件,违反了格式条款的“明确说明义务”。
而从用户视角来看,这一条款本身就陷入了荒诞的逻辑循环:消费者因资金不足申请延期,却被要求先付全款才能延期,若能即时全款支付,又何须申请延期?这种看似为了财务风控的规定,完全无视了用户的真实困境,缺乏基本的人性化考量。
小米的败诉,是跨界造车新势力在服务体系搭建上的“经验不足”。一方面,销售培训存在明显短板,一线人员要么对核心条款理解不深,要么为了稳住客户有意弱化关键条件,用模糊的“可延期”承诺安抚消费者,却埋下了法律纠纷的隐患;另一方面,服务流程设计过于僵硬,“延期必付全款”的规定更像是冰冷的财务规则,而非基于用户需求的灵活方案,暴露了小米从科技产品销售向汽车服务转型过程中的水土不服。正如案件律师所言,企业利用优势地位制定的不平等格式条款,若未尽到明确说明义务,终将得不到法律支持。
这起1万元的败诉案,对小米而言更像是一笔“服务学费”。对于所有从科技、互联网行业跨界进入汽车领域的新势力来说,这场纠纷的警示意义尤为深刻:汽车消费绝非“卖产品”那么简单,从销售沟通、合同签订到交付售后,是一套环环相扣的精细化服务链条。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辆车,更是全周期的信任与保障,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无论是一句未说清的条款,还是一套僵化的流程——都可能引发信任危机。
目前小米是否上诉尚未有定论,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全国首例的判决已为行业定调:汽车服务不能只谈规则不谈人性,格式条款不能成为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挡箭牌”。
文章来源:网络,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
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烦请平台留言删除。
更多文章请进入下方按钮“往期文章”或“分类阅读”页面进行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