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威马汽车的官网突然更新了一张海报,上面写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与此同时,已经停产两年的温州工厂部分车间重新亮起灯光,一些离职的老工程师也回到了工作岗位。这一系列动作,让这个曾经负债200亿、濒临破产的造车新势力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威马的故事要从2015年说起。那一年,汽车行业的老将沈晖在上海创立了威马汽车。在此之前,沈晖已经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曾参与吉利收购沃尔沃等重要项目,是业内公认的专业人才。他喊出"让普通人也能开上智能电动车"的口号,瞄准了中端电动车市场。
凭借沈晖的行业声誉,威马很快成为资本宠儿。A轮融资就拿到了10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腾讯、百度、红杉中国等知名机构。随后几轮融资更是顺利,累计融资超过350亿元,公司估值一度高达500亿元,稳坐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
2018年,威马温州工厂投产,年产能规划10万辆。2019年,首款车型EX5上市,定价15-20万元,续航500公里,第一年就卖出1.6万辆。到2021年,威马年销量达到4.4万辆的峰值。那时的沈晖意气风发,甚至在公开场合放出豪言:2023年要实现年销30万辆。
然而,危机就在最辉煌的时刻悄然降临。
2021年10月,威马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招股书披露的数据让市场震惊: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累计亏损超过110亿元。这意味着每卖出一辆车,就要亏掉半辆车的钱。更让人担忧的是,同期研发投入仅有29.3亿元,远低于其他造车新势力。
技术投入不足很快反映在产品上。车主们开始大量投诉:车机系统卡顿、导航失灵、语音控制时好时坏。一位车主无奈地说:"花18万买了个电子垃圾。"负面口碑迅速发酵,威马的销量开始断崖式下滑。2022年,销量降至2.9万辆;2023年第一季度,仅卖出324辆车。
就在公司陷入困境时,创始人沈晖的所作所为更让人心寒。在公司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的时候,他拿走了12亿元的年薪,创下国内车企CEO薪酬纪录。更讽刺的是,他还在公开场合表示要与公司共渡难关,私下却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套现超过5亿元。
2023年3月,威马的危机全面爆发。温州工厂停产,全国各地的体验店和服务中心相继关闭。员工开始集体讨薪,据不完全统计,威马拖欠员工工资超过3亿元,涉及近万人。一位离职工程师回忆:"从2022年10月开始延迟发薪,公司说要共渡难关,后来干脆联系不上了。"
最惨的是十万威马车主。陈先生的EX6在2023年4月突然无法启动,跑了好几家维修店,都被告知"没有威马配件,修不了"。他的车最终只能停在小区里,成了"僵尸车"。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由于售后体系崩溃,车主们面临着"修车难、维权难"的困境。
2023年10月,威马申请预重整。法院随后确认,公司总负债超过200亿元,涉及债权人超1000家,而资产却不足40亿元。就在这时,创始人沈晖去了德国参加车展后,再也没有回国。
就在大家以为威马将彻底退出市场时,事情出现了转机。深圳翔飞公司联合多家资本组成新的投资团队,接手了威马的预重整工作。新团队承诺先投入10亿元重启生产,并公布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计划。
沉寂两年的威马开始"复活"。温州工厂重新运转,老员工被召回,部分服务中心恢复运营。但是,威马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
首先,200亿的债务不是小数目,新投入的10亿元只是杯水车薪。其次,品牌信誉已经严重受损,重拾消费者信心需要时间。再者,配件供应链尚未完全恢复,车主修车依然要等待较长时间。
对于被欠薪的员工和被拖欠货款的供应商,新团队给出了清偿方案:15万元以下的债务将在6个月内清偿,超过15万元的部分先支付15万现金,其余通过信托按比例清偿。但这个方案并未让所有债权人满意。
有业内人士分析,威马想要真正重生,必须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彻底改善产品质量,二是重建售后服务体系,三是重新定位市场策略。更重要的是,新团队需要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是真的想要造好车,而不是"借壳圈钱"。
目前,威马的"复活赛"才刚刚开始。对于十万威马车主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何时能恢复正常售后服务。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威马的案例也是一个深刻警示:造车不仅是资本游戏,更是对消费者责任的长期坚守。
威马的命运将会如何?是真正重生,还是昙花一现?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证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只有真心为用户着想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