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11月23日报道,2025年11月,闻泰科技在72小时内连发两份声明,字里行间的焦灼与强硬,将中企与荷兰之间围绕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之争推向舆论焦点。
这场看似商业层面的股权博弈,早已超越企业经营范畴,成为全球科技产业地缘政治角力的鲜活注脚,而闻泰科技的急切姿态,本质是其核心利润命脉被外力钳制的现实写照。
闻泰科技的焦虑绝非无的放矢,而是源于安世半导体无可替代的战略支柱地位。2019年,闻泰科技以268.54亿元天价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全额收购——这起中国企业首次并购全球顶尖半导体公司的交易,彻底重塑了企业的发展轨迹。
在中方管理层主导下,安世半导体实现跨越式增长:营收六年内攀升60%,利润实现数倍增长,2024年10月全额清偿并购债务,一跃成为全球车规级芯片市场的核心玩家。
如今,其产品占据全球12%的市场份额,支撑着欧洲40%的汽车芯片供应,宝马、大众、博世等国际巨头均为其长期核心客户,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对闻泰科技而言,安世半导体更是名副其实的"利润压舱石"。2025年第三季度,安世贡献净利润7.24亿元,占公司总净利润的70%,直接助推闻泰科技创下历史最佳三季度业绩。
更关键的是,2025年闻泰科技剥离持续亏损的ODM/OEM业务后,已全面聚焦半导体主业,安世半导体147亿元的营收规模,成为公司唯一的核心增长引擎。一旦失去控制权,闻泰科技将面临收入、利润与现金流的三重崩塌,这也是其在声明中反复强调"维护合法权益"的核心逻辑。
当前的控制权僵局,本质是一场被地缘政治裹挟的权力重构。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发布部长令,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运营权限;
随后企业法庭出台紧急裁决:暂停中方创始人张学政的执行董事职务,将闻泰科技持有的绝大多数股份(仅保留1股象征股权)托管给独立第三方,并任命拥有最终投票权的外籍董事。尽管11月19日荷兰暂停执行部长令,但核心司法裁决仍持续生效,中方的管理权与股权冻结状态未获实质改观。
这场争端的背后,是美西方"国家安全"概念的泛化滥用与战略干预。2025年9月,美国推出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将制裁范围延伸至"实体清单"企业控股的海外子公司,直接成为荷兰政府干预的导火索。
更值得警惕的是,三位安世半导体外籍高管的联合指控被市场解读为管理层权力斗争的表象,而荷兰政府的行政干预与司法介入,实质是对企业正常经营秩序的粗暴破坏,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
争端持续发酵已引发全球供应链的连锁恐慌。在安世半导体的全球化分工体系中,80%的最终产品在中国完成封装测试,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出严正警告,供应链中断可能导致欧洲车企大面积停产,沃尔沃、博世等企业已明确表达供应担忧。
而中国市场作为安世近50%的收入来源,2025年第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4%的亮眼数据,既成为中方谈判的重要筹码,也印证了全球半导体产业分工深度绑定、不可分割的现实。
中荷双方的两轮磋商虽取得初步共识,但距离彻底解决仍有不小差距。中国商务部明确表态,只有永久性撤销相关行政令、恢复中方合法控制权,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供应链动荡。
对闻泰科技而言,2025年末的谈判期限日益临近,控制权归属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对全球产业而言,这场争端的结局将深刻影响国际经贸规则的权威性,以及全球科技供应链的稳定性。
在科技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安世半导体事件为中企海外并购敲响警钟:跨国经营必须直面地缘政治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而对全球产业而言,这场博弈更警示我们:将商业问题政治化、滥用国家安全名义破坏市场规则,最终只会导致双输结局。
闻泰科技的困局,是中国科技企业走向全球过程中面临的典型挑战,而这场控制权之争的最终走向,将深刻改写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重构,影响未来科技竞争的规则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