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0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50%,达到51.6%,标志着我国汽车产业正式迈入新能源主导的新阶段。这一数据意味着每售出两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传统燃油车的主导地位已被彻底颠覆。在河南郑州航空港区比亚迪总装工厂内,"宋Pro"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正全速运转,这条智能化产线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达578吉瓦时,同比增长42.4%,持续领跑全球市场。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在智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指出,中国企业在电池、芯片、软件三大核心领域已建立显著优势。其中动力电池技术迭代加速,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超出预期;车规级芯片供应安全成为行业常态课题;操作系统与软件集群正重构供应链价值体系。
传统汽车供应链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合肥工业大学夏光教授分析,虽然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5年全球第一,但在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部件领域仍受制于国际巨头。新能源汽车时代,智能线控底盘成为竞争焦点,该系统集转向、制动、悬架于一体,既是整车安全基础,更承担着智能驾驶"小脑"功能。目前国内底盘供应链升级空间巨大,传统底盘架构已无法满足电池、电机等新能源部件的集成需求。
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安徽省淮南市将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列为首位产业,目前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蔚来汽车供应链发展部助理副总裁辜向利透露,通过在淮南布局17家核心供应商,实现综合成本降低20%-30%。这种"近地化"配套模式正在全国推广,有效缓解了供应链波动风险。淮南市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整车-核心部件-后市场"全链条布局。
出海战略呈现新特征。中汽协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汽车出口25.6万辆,同比增长99.9%,前10个月累计出口突破200万辆。面对目的地国本土化要求,江汽集团魏沈平提出"体系输出"理念,通过推广车型平台+供应链组合方案,帮助海外产业升级。瑞浦兰钧张小聪强调深度本土化策略,建议根据不同市场调整产品参数,例如海外对超快充需求远低于国内,需针对性开发适配产品。
跨国车企正在反向利用中国供应链优势。曼胡默尔中国区李华介绍,其全球新能源技术中心设在中国,既将中国供应商纳入全球体系,又协助优质企业海外建厂。这种"在中国,为世界"的模式,使中国零部件出口额持续增长,同时带动海外产业链升级。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已占整车出口价值的40%以上。
跨界融合开辟新赛道。张永伟指出,汽车供应链正与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深度融合。动力电池企业已开始为船舶、机器人提供动力解决方案,汽车感知器件成功导入具身机器人领域。这种技术迁移不仅为零部件企业创造新增长点,更让新兴产业直接对接成熟供应链体系。京东工业陈伟认为,通过数智化供应链服务模式,可实现供需最优匹配,目前已在汽车产业降本增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数据要素成为竞争新焦点。中汽创智陈坤龙呼吁建立统一汽车数据标准,破解行业数据孤岛问题。当前汽车产业面临数据标准缺失、质量参差不齐等挑战,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他建议构建可信数据生态,打造AI智能底座,通过垂域大模型激活数据价值。业内专家指出,数据流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我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速度。
来源:https://www.drd.com.cn/xinche/202511/110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