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车主贴玻璃膜、改色膜时,是不是总怕被坑?
要么贴完没几天就起泡回缩,要么店家说返工就得加钱,问施工标准还支支吾吾。
好消息来了,11月24日全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官宣,《汽车玻璃膜施工技术规程》和《汽车车身改色膜施工技术规程》两项标准11月25日发布,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后贴膜终于有统一规矩可依了。
这次的标准不是空架子,是反复研讨出来的。10月底还开了第五次研讨会,专门掰扯TPU和PVC改色膜的施工细节,不少规范都戳中了行业痛点。
就说TPU改色膜吧,以前有些店家为了所谓的“贴合度”,非要让技师打磨膜的表面涂层,又费时间又伤材料。
现在标准明确了,带涂层的TPU不用强制打磨,技师能把精力放在定位、贴合这些关键步骤上,反而能减少失误。
改色膜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贴完回缩、起皱,这跟拉伸手法关系太大了。以前好多店家都是“左边固定、右边猛拉”,看着贴得紧,过段时间准出问题。新标准直接改了思路,要求“能不拉伸就不拉伸”,还给出了三种具体方法。
比如车身有复杂弧度的地方用局部拉伸,分散力度贴得更服帖;保险杠这种容易回缩的部位用中线拉伸,盯着中线贴让边缘松弛;遇到凹槽或开孔就用变向拉伸释放应力,大大减少回弹。这些方法都会写进规程里,技师照着做就行,以后改色膜的耐用性肯定能提升。
气泡处理也有了明确说法,以前店家总拿“小气泡正常”当借口,或者小题大做要返工收费。
现在标准划了线:直径小于5毫米的小气泡不用管,时间长了会自己消;大于10毫米的大气泡跟车主说一声,也能自然消散,不用瞎折腾。这一下就把权责分清了,咱车主也不用再为小气泡跟店家扯皮。
验收的时候也更清晰,湿贴和干贴用统一标准,表格里还会标注清楚,避免店家拿“贴法不同标准不一样”来糊弄。
可能有人会问,好好的为啥突然要搞标准?其实这行早该规范了。
全联汽商会的潘丽华会长就说过,现在“三膜”行业问题一堆:产能过剩导致大家拼低价,贴个膜从几百到几千都有;新能源汽车普及后,传统贴膜需求变了,好多店家还在按老办法来;新媒体上各种低价引流,实际施工偷工减料。
加上贸易战影响进口膜价格,国产品牌又没统一标准撑场面,整个行业都在“野蛮生长”。
标准化其实是双赢。对店家来说,规范流程能减少材料浪费和返工,以前贴坏一张膜就得亏几百,以后按标准来损耗率能降不少。
对咱车主来说,有了统一标准,不管去连锁门店还是本地小店,都能按同一个规矩验收,不怕被坑。
更重要的是,这能帮国产品牌站起来,以前大家总觉得进口膜好,其实不少国产品质不差,就是缺标准背书,以后凭着规范施工和稳定品质,说不定能摆脱“低价劣质”的标签。
不过要注意,标准明年1月才实施,现在贴膜还得靠自己把关。建议大家先存下这个消息,等实施后再贴膜的话,直接问店家“是不是按新的施工规程来”,验收时对照气泡、拉伸这些标准检查。
总的来说,这个标准来得太及时了,它不是要管死行业,而是帮行业从乱哄哄的低价竞争里走出来,转向拼技术、拼服务。以后咱车主贴膜更省心,行业也能更健康,这才是真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