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12位皇帝生母中,真正看着儿子继承皇位的仅有7位:
顺治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雍正皇帝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乾隆皇帝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同治帝生母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
光绪帝生母——醇贤亲王奕譞福晋叶赫那拉氏
溥仪生母——醇亲王载沣嫡福晋苏完瓜尔佳.幼兰
而这7位皇帝皇帝生母,仅有5位被尊皇太后。
然而这5位皇太后,康熙生母佟佳氏在儿子继位两年后便病逝了,雍正帝生母在儿子继位仅半年后便病逝了,真正稳坐皇太后(太皇太后)之位多年的仅有,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与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
而孝庄文皇后,稳坐皇太后(太皇太后)之位时满清刚入关,儿孙皆年幼便继承皇位,孝庄不得不做儿孙背后的巾帼英杰,为大清操心了大半辈子。
至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握大清实权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
而真正做一位享福皇太后的,便只有一位——便是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甄嬛传》中甄嬛的历史原型)。
孝圣宪皇后的出身并不高,出身满洲镶白旗,虽然出身钮祜禄氏家族,但是并非出身大清显赫的勋贵家族额亦都家族(钮祜禄氏家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康熙孝昭仁皇后母族);而是属于萨姆哈图家族,萨姆哈图这一支在入旗后,其后人大多在驻地做兵丁或者是白身,并且在当地定居。
孝圣宪皇后的父亲凌柱,是在康熙四年时出生,属满洲镶白旗。
自康熙三十七年开始,作为康熙皇四子的胤禛被封多罗贝勒,康熙四十八年时晋封为和硕雍亲王。在封爵的同时,胤禛便被分到了镶白旗满洲、汉军、蒙古的多个佐领为属人。而凌柱一族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雍亲王王府的属人,凌柱应当就是因为为雍亲王府庶属人的缘故,而在雍亲王府当差,担任四品的典仪。
只是在王府当差之前,身为白身的凌柱便已经娶妻,所以凌柱所娶的妻子并非出身官宦之家,而是民籍汉女出身,为宝坻县生员彭武的女儿彭氏;或许彭武从未想到,自己的后代中会出一位皇太后。
虽然出身不高,但是作为雍亲王王府的属人,凌柱的女儿婚嫁是属主说了算。
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凌柱的长女,也就是后来的孝圣宪皇后,入雍亲王府侍奉,成为胤禛身边的侍妾格格。
孝圣宪皇后虽出身低微,也不得宠,但是很幸运地生下了儿子弘历。
在康熙六十一年时,弘历得到皇祖康熙的看重,被接入宫中教养了半年多的时间。
在康熙见到儿媳、还身为侍妾格格的孝圣宪皇后的时候,便连连称赞其“为有福气的人”。
而孝圣宪皇后,果然如康熙所言,真正成为大清唯一一位“福禄皆全的皇太后”。
雍正帝继位,孝圣宪皇后被封熹妃;
雍正八年,孝圣宪皇后晋封熹贵妃,次年在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病逝后孝圣宪皇后以贵妃之尊统摄六宫。
儿子弘历继承皇位后,孝圣宪皇后被正式尊为皇太后,而且是后宫唯一的一位皇太后,紫禁城地位最高的女人。这一年,孝圣宪皇后尚且只有43岁而已,便要正式开始颐养天年的后半生。
乾隆皇帝孝顺母亲,对母亲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而孝圣宪皇后也是十分长寿之人,活到了乾隆四十二年,去世时86岁高龄。
像孝圣宪皇后如此“福禄寿”皆全的皇太后,即便是放眼整个历史长河,也十分罕见。
那么,在孝圣宪皇后从一个出身低微的侍妾格格,逐步成为紫禁城最享福的皇太后的过程中,雍正帝、乾隆皇帝是如何对待她的母族的呢?
换句话说,孝圣宪皇后的母族,究竟有没有因她是皇帝生母的缘故而崛起呢?
毕竟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便让自己的母族崛起为了满清最不可忽视的勋贵家族之一,其后代频出朝廷重臣、皇后、后妃.....
先说答案:并没有!
凌柱与妻子彭氏一共生有四子三女:
长子伊通阿,比姐姐孝圣宪皇后小了7岁,是在康熙三十八年时出生;虽然姐姐做了雍亲王的侍妾,但他并未因为姐姐的缘故而得一官半职,一直为闲散人;后来因为姐姐被封熹妃、熹贵妃,被尊皇太后的过程中,伊通阿也终于凭着姐姐的缘故而富贵起来,任散秩大臣兼佐领一职。
次子伊松阿,比姐姐孝圣宪皇后小9岁,是在康熙四十年时出生;在姐姐入王府侍奉的时候,伊松阿尚且只有4岁。待伊松阿慢慢长大后,因为父亲为四品典仪的缘故,而有资格成为官学生,读书并学习骑射功夫,后来伊松阿担任侍卫什长。
第三子伊三泰,比姐姐孝圣宪皇后小15岁,是在康熙四十六年时出生的。虽然是乾隆皇帝的舅舅,但是仅比乾隆大四岁而已。在长大成人后,曾担任蓝翎侍卫。
第四子伊申泰,比姐姐孝圣宪皇后小22岁,是在康熙五十三年时出生的;虽然是乾隆皇帝的舅舅,但是比乾隆小了三岁。在长大成人后,与三哥一样曾担任蓝翎侍卫。
在孝圣宪皇后四个弟弟中,仕途最好的一位便是伊通阿,但也仅为散秩大臣兼佐领,并未成为重朝廷重臣,建功立业。至于孝圣宪皇后另外三个弟弟,也仅担任侍卫而已。
其实孝圣宪皇后的四个弟弟能得如此,也是雍正帝与乾隆皇厚待孝圣宪皇后母族的缘故。
根据谱牒的记载,伊通阿与伊松阿是在康熙六十一年时被选为护军校,开始跻身官员之列。而这其实是雍正帝继位后,给与皇四子弘历生母熹妃的厚恩。
那么,孝圣宪皇后的两个妹妹呢?
孝圣宪皇后的两个妹妹,究竟哪年出生史料中并无记载,但根据现有的史料大概可以推测,孝圣宪皇后的两个妹妹应当是在康熙朝后期以及雍正初年时便到了婚龄,得以嫁人。
此时的凌柱,虽然得以担任四品的典仪,开始跻身官宦之家,但毕竟家族整体的门第不高,四个儿子也都没有入仕为官,两个女儿也只能嫁门当户对的人家:
孝圣宪皇后的二妹,嫁给了汉军正蓝旗出身的生员郑廷辅,郑廷辅虽然是孝圣宪皇后的妹夫,但是后来也没有因为大姨子孝圣宪皇后的缘故,而入仕为官,仍旧为生员。
孝圣宪皇后的三妹,嫁给了满洲镶白旗出身的马金泰,马金泰入仕为官,位至笔帖式。笔帖式为七品到九品,作为出身低级官吏之家的钮祜禄氏而言,嫁给笔帖式马金泰也是门当户对。
可能有人会问:在雍正朝后期,孝圣宪皇后(熹贵妃)便已经成为后宫之主,雍正为何不器重熹贵妃的娘家人呢?乾隆皇帝继位后,为何不跟皇祖康熙一样,重用自己的舅舅们呢?
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虽然出身也不高,初入宫时仅为庶妃(格格)。
但她是出身正儿八经的汉军旗军勋世家,其家族是汉军旗中数得着的世家大族,也就是说孝康章皇后的父祖都是身经百战的开国功臣,凭战功而让家族成为汉军旗中的军勋世家。孝康章皇后的出身虽不能跟出身科尔沁草原的孝惠章皇后、出身满勋旧族的孝诚仁皇后等相提并论,但是家族的门第并不低;
出身如此家族,受家族的影响,孝康章皇后的弟弟佟国纲与佟国维,又岂会差呢?
而孝圣宪皇后皇后的母族,在父亲凌柱担任四品典仪之前,家族并无在朝为官者,更没有上战场杀敌立功者;如此孝圣宪皇后的四个弟弟,受家族的影响,自然不会成为佟国纲、佟国维一样的朝廷重臣。
家族无在朝为重臣者,自然很难崛起为像孝康章皇后母族一样的勋贵家族。
不过,孝圣宪皇后还是给家族带来了极大的益处:
乾隆皇帝继位后,将生母的母族抬入了满洲镶黄旗,而且并入了满勋贵族——额亦都家族。
额亦都不仅是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的妹夫兼女婿,而且还是战功赫赫、配享太庙的开国功臣,因额亦都而崛起的额亦都家族,是大清最不可忽视的勋贵家族之一,额亦都的后代中先后出了四位大清皇后、多位朝廷重臣。
乾隆为何要将生母的母族,并入额亦都家族呢?
这还要从孝圣宪皇后的先祖说起:
孝圣宪皇后出身索和济巴颜系钮祜禄氏族,而额亦都也是出身索和济巴颜系钮祜禄氏族,而且二人共同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索和济巴颜的玄孙阿灵阿巴颜。
孝圣宪皇后的高祖父萨姆哈图,是阿灵阿巴颜的长子;
而额亦都的父亲都灵阿都督,则是萨姆哈图的弟弟。
阿灵阿都督,在儿子额亦都尚且年幼时便被仇家所杀,额亦都不得已投靠了姑姑家——嘉木湖寨长穆通阿家。在太祖皇帝努尔哈赤暂住穆通阿家时,额亦都与太祖皇帝相见恨晚,第二天便毅然决然跟随太祖皇帝一起建功立业。
而额亦都不仅娶了太祖皇帝的妹妹,后来还娶了太祖皇帝女儿穆库什公主,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额亦都多次救了太祖皇帝命,是太祖皇帝建立后金最大的功臣之一。正因为如此额亦都家族,彻底崛起。
而孝圣宪皇后的曾祖父额亦腾,也就是额亦都的堂兄弟,则是默默无闻。
虽然孝圣宪皇后的高祖父额亦腾这一支也入了旗,但是并未跟额亦都一样,入满洲镶黄旗,而是满洲镶白旗。虽然额亦腾与额亦都是嫡亲堂兄弟,但是二人形成的家族,门第差异巨大。
不过,在额亦腾的曾孙女这一辈,出一位大清皇后——孝圣宪皇后后,其家族的门第自然便不同了。再加上额亦腾与额亦都是嫡亲的堂兄弟,额亦腾这一支直接并入弘毅公家族,自然便顺理成章了。
便是从乾隆皇帝继位开始,孝圣宪皇后的母族,不仅有了世袭的承恩公爵位,而且开始跻身世家的行列。
虽然家族门第得以提升,但是凌柱的子孙后代,并无在朝显赫者,仍旧默默无闻。
不过,不仅孝圣宪皇后是一位十分享福的皇太后,86岁长寿而终;而且孝圣宪皇后的父母凌柱与彭氏,也皆是十分享福长寿之人:
在凌柱80岁大寿时,乾隆虽然没有亲自前往祝寿,但是亲自书写“含淳养耋”四个字,制成匾额,赐给了外祖父。而作为女儿的孝圣宪皇后,则是赏赐了父亲很多的衣服、玩器等。乾隆十二年时,凌柱病逝,乾隆派了大阿哥永璜前去祭奠,并且赠与外祖父内大臣的头衔,“荣良”的谥号。
至于彭氏,在彭氏70岁高寿时,乾隆赠与外祖母“古稀人瑞”的匾额;在彭氏80岁高寿时,乾隆赠与“淑仪遐算”的匾额;至于作为女儿的孝圣宪皇后,则是给了母亲很多的赏赐。乾隆十七年,彭氏去世,乾隆下旨四阿哥永珹前去祭奠。
不管是凌柱,还是彭氏,去世时都已经八十余岁,而且都有皇子与众大臣前往吊唁。
虽然孝圣宪皇后的母族(凌柱这一支),并没有像孝康章皇后的母族一样崛起为频出皇妃、重臣的勋贵家族;但是家族能跻身世家,还有世袭的承恩公爵位,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